Cover story 077     All By Myself


一個人做出版
很愉快卻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柳橋事務所┃


李家騏 臺南人,曾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2016 年成立出版社「柳橋事務所」。認為書本是大眾文化的一環,能反映不同時代的個性,也使人看見不一樣的現實風景。希望藉由多樣化的出版書籍,讓閱讀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日常。





詩人谷川俊太郎曾說:「詩最理想的樣貌就是像路邊的雜草,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會想傳達什麼,就只是在那裡而已。」我覺得做書也是如此,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僅是提供讀者一個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的方式。

我是個不管迷上什麼,都會馬上把它當成人生重心去經營的人。讀五專時因為參加戲劇社,常常思考如何把一個想法,完整地傳遞給他人知道,逐漸對「傳播」這件事感到興趣,於是插班考過兩次不同學校的傳播學院,但總覺得課堂上的知識都不是我想要的。

那個時期的我對社會議題特別關注,經常參與人權、社會運動,也因為不滿足於學校教育,開始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書、探索自我,逐漸地對書本的意義跟價值,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與見解。

畢業後我到誠品書店工作,負責管理翻譯文學區。當時帶我的組長,列了一系列書單給我,希望我多認識相關領域的書籍。那是我第一次大量接觸大眾小說和流行文學,其中特別喜歡閱讀將社會案件、殺人事件融入文本的小說,像《模仿犯》、《火車》等。相較起上街抗爭,或是在網站發表主張,透過文字傳達理念,更能觸動人心,也較容易被人理解。

離開書店工作後也曾在不同公司做過專案企劃、活動專員,但最終還是想做與書有關的事。於是我先後到了出版偶像明星刊物和社會學術讀本等不同類型的出版社當編輯,即便類型差異很大,但總覺得只要是做書,無論什麼內容都很快樂。


將原文書放在書架上,就能方便校對翻譯好的文稿。


後來因為太太懷孕,生活起了變化,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在學業壓力較小的南部成長,於是計劃搬回臺南定居。我也決定辭掉工作,思考未來方向。因為一直以來,我最想做的只有書,想想不如乾脆自己開間一人出版社,除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主題,時間比較自由,也能夠隨時照顧小孩。

我將出版社取名為「柳橋事務所」,是因為在我很喜歡的日劇《那一年我們談的那場戀愛》裡,「柳橋」銜接了居住底層社會族群的淺草下町,和擁有美感與流行的東日本橋區,就如同我認為文字能夠連結虛構故事與真實生活一樣,便決定以此為名。

一個人工作,要處理的事百百種,不只是編輯,還要身兼企劃、出版、行銷和印務,無論是跑印刷廠看印、跟設計討論裝幀,或是校對原文和翻譯的稿件,還得抽空翻翻其他的新書,為選書做準備。雖然工作內容與過去當上班族時更為繁瑣,不過做獨立出版的人,可能就是有點潔癖、不願妥協吧,與其讓對美感毫無堅持的上司指揮封面,或是為了公司預算考量,請不適合的插畫家做稿,我還是自己一個人工作比較自在。


每到中午休息時間,家騏就會走到遠一點的地方用餐,順便活動一下筋骨。


在確定年度主題,以及想要出版的書籍後,我會直接聯絡、拜訪出版社或作家,不用向上提企劃、跑流程,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書,感覺自由多了。雖然在決定簽下某本書的版權時也會非常猶豫,但正因為是一個人,對賣不賣這件事就不會那麼執著,喜歡就做,如果能賣當然更好,不會特別強求。

不過一間出版社還是會有營運上的成本,畢竟做書需要許多前期製作費用,例如版權費、翻譯費、設計費,都是在出書之前要付清,更何況我還會同時做很多本書。在遇到資金不足,或收到書店退書時,會覺得很沮喪,真的沒辦法還是得跟家人周轉,但現在有小孩考慮更多了,有時自己也十分掙扎,擔心書印下去後,會不會連收支打平都有困難⋯⋯。不過我覺得既然做了,就沒有回頭的路,先盡力做到最好。

做出版就像是人格的延伸,每家出版社都有不同的個性。而一人出版社,更能依照自己喜好、主觀意識做喜歡的書,這也是我選擇這樣工作型態的原因。有人曾問我一個人工作不覺得孤單嗎?但我反而喜歡沉浸在這樣的情境,感受寫書的人創作時的孤寂感。雖然不知道這樣的狀態可以維持多久,但如果可以,我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吳亭諺
 韓承燁









┈┈┈┈┈┈┈┈┈┈┈┈┈┈┈┈┈┈┈┈┈┈┈

Cover story 077     All By Myself


Part 1 一個人工作的生存之道

一個人做出版 很愉快卻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一個人開二手衣店 就算孤獨也要保持樂觀

開一間單車行 享受一個人才有的自由與任性

只容一人的咖啡館 空間很小卻是我人生的濃縮


Part 2 一個人的餐桌風景

找個可以坐下看書的地方吃簡餐

滷肉飯可快速解決一餐又能吃粗飽

素食便當滿滿一碗營養又便宜

咖哩飯是有童年記憶的味道


SP 一個人工作的厭世時刻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