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走進微型市集 找生活提案
口述=伊萊莎
畫插畫、寫專欄、手作也寫作,2006年創個人品牌,堅信職人就該融合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展現在創作上,這樣作品才會有力量。
採訪.撰文=駱亭伶
圖片提供=伊萊莎

算起來我是市集擺攤的元老,敦南誠品前的地攤就是創意市集的前傳。八、九年前,我和朋友看日本雜誌,愛上手作,其中有兩位直接辭職去擺攤,我沒那麼猛,先利用假日和小周末賣起用串珠、半寶石做的小飾品。
那時我是衣蝶百貨的雜貨設計師,負責寢具、抱枕、T 恤的圖案開發設計,算是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畢業後我在《ELLE》雜誌做美編,有一天總編輯拿了北歐女設計師Lotta Jansdotter 的書給我,說我可以像她一樣開發生活雜貨,總編的話像顆小石頭般,激起漣漪。透過朋友的介紹,夢想竟成真。
做了三年,出現瓶頸,2006 年我租下陽明山上的百年老屋,嚮往山居生活,決定把工作辭掉,用接平面設計案子,來養創作。第一次參加的是牯嶺街書香市集,當時真是萬人空巷,東西才剛從包包拿出來,就被客人搶光;老市集人都好懷念那個時代。因為之前台灣完全沒有這樣手作質感的東西,非常新鮮。那時手作人都是很認真的針對市集的主題準備,儘管只是兩天的活動,也會釘很大的道具看板。近百攤一字排開,都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作品,懷抱理想、攤攤精彩,迴響自然也大。
各式各樣的市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台客搖滾,就是簡單生活節的前身;西門町有結合手作和音樂電影的市集,公館也辦了溫羅町市集,甚至連墾丁春吶也有市集,最高峰應該是2006 年第一次的簡單生活節。

市集最開始的氣氛,跟後來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那時期的創作者,如果一直堅持下來,發展都很好,有自創品牌開店設櫃點的,像西門町的貳拾陸巷、0416,或由經紀公司簽約操作,將設計圖案,做成量產風格文具,如Cubbish 等。另外一掛就是走教學路線,這其中很現實的是,除了少部分的人,單純只靠手作擺攤是沒辦法過生活的。
當時有記者來採訪,聽到一次擺攤的收入是三萬元,就寫下「日入三萬」,讓許多人以為擺市集削爆了。事實上手作就是體力活,為了準備一次擺攤,往往在家做得手起水泡,東西雖然被搶光,又必須花一兩個月去準備下一次。算起來創意市集發展大概有八年,第三年就已經不行,到處都在辦市集,尤其政府插一腳,花卉展、敬老節⋯⋯,利用市集來衝人氣,太過浮濫。加上台灣的風氣是有一個東西好起來,很多人就跟進,作品同質性太高,新鮮感沒了,消費者也走了,失去質感的市集,很難再吸引到好的創作者,很多人就去開店,或乾脆轉做純創作,做裝置藝術,市集就泡沫化了。
我自己也在參與市集的過程中,一直去嘗試。我擅長的是圖案設計,也去學金工,把圖案放 在抱枕、飾品、T 恤之上,發展成系列。坦白說, 接案和手作,一邊是現實,一邊是理想,常在 兩邊擺盪,因為接案往往壓縮了創作。而市集 式微之後,也讓我意識到創作應該再深化,不 能只找現成的素材,當自己做了東西,別人就 跟進,沒意思後,反而會去問自己創作的意義 在哪裡。
手作市集興盛之後,興起了一股手作書籍的出 版風潮,很多手作朋友都有出過書,教你做包 包、畫圖、飾品等。但我比較想談另一塊,我 覺得大家逛市集,是喜歡手作職人的生活風格, 那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風格?我一直很喜歡幾 個北歐設計師的作品,2008 年,決定去北歐旅 行。回來後我把介紹北歐的書寫完了,更清楚 自己的方向。
我看見北歐市中心沒有太多高樓,森林、湖泊、 小狗就在身邊。坐渡輪時貓可以抱在手上,地 鐵站不需名建築師的巨作,情侶、花草、樹木 等生活風景就是創作的風景。北歐的設計師對 世界的影響很深,透過作品,傳達出不浪費,每個東西都要用很久的價值觀,一種看起來簡單、步調緩慢,但都經過深 思熟慮的生活態度就是大家所嚮往的。
台灣近幾年樂活與慢活的盛行,正是認同這樣價值的人越來越多。所以走 到今天,市集不只是市集,手作也不只是手作,微型市集跟以前不同,像 好丘 Simple Market 和華山的好樣市集,都辦得很好,辦市集是分享手作 職人的生活態度,我做手作,吃有機的食物、手工的餅乾,台灣水果做的 冰淇淋,支持購買就是接受的職人所分享的信念。
回歸到我自己身上,我現在繼續過著有狗有貓的山居生活,接案、畫畫, 準備來寫一本關於貓狗療癒人類的繪本。而我也找到參與市集最好的方式, 就是挑市集參加,譬如說兩年一次的簡單生活節,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好好準備了。
此外,還打算每半年找幾個好朋友一起擺攤義賣,前陣子我烘烤了肉乾、 餅乾做成狗貓點心,找了就是陶的阿怪、刺繡的袁朝露、做多肉植物的茉 莉,在 Simple Market 擺攤,希望用比較溫暖而不是悲情的方式,讓大家在玩市集中來關心動物議題。
參與市集,讓我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精神上都能互相支援,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鬥。也因為市集的興起,媒體報導與出版的盛行,使得台灣的職人文化變得這麼發達,形成一種質感與風氣,越來越發現台灣有那麼多人想要的生活跟自己很接近,這真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