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
曾為記者,現任藝文活動行銷。得了一種不吃甜點就會死的病,是一名暫時沒有貓的專業貓奴。

被譽為大陸文學獎大滿貫得主的當代小說家畢飛宇,近來因小說《推拿》同時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而聲名大噪。不只小說寫得好,他的首本散文集《造日子》寫自己、寫一名蘇北鄉下少年的成長歷程、一名出色小說家洞察生活的記憶切片,情深而真。
由於父親被貼上「右派」標籤,畢飛宇的童年總是在遷徙,只能在每一個被「國家」指定的地點之間,一再習慣朋友、學校、鄰居等交織而成的生活,反覆被連根拔起的過程。但也因此,從鄉村、小鎮、都市,「我從他們的背脊上『過』過來了。」他寫道,「沒有比這更好的『人之初』了」。
寫貧瘠年代的食物,亦是寫情。少年畢飛宇在11歲那年從奶奶手上接過的炒蠶豆,曾令他不止歇地邊走邊嗑,一路歡快返家。直到多年後才明白,奶奶是把預備用做隔年種子的蠶豆炒了,送給即將搬家的他。正是因為鄉下夠窮,他從中深沉體驗了慷慨與寵愛。
鄉下的孩子也貪玩,但他們的玩具是柔韌的桑樹、搓成球狀的水蛭、三四年 就出現一次宛如蝗蟲過境的紅蜻蜓,以及九月的雲。雲怎麼玩?先排排坐, 看雲狀變化,這一會兒像馬、那一會兒像豬,誰喊得出雲朵即將堆疊變化出 的動物,簡直就是先知。
「手藝人」寫的是近來慣常被稱為「職人」的木匠、皮匠、錫匠等。行文精 彩之處不只在於各家手藝路數的細節描繪,更在畢飛宇的獨家解讀。「如果 說,鋸是木頭內在的語法,那我只能說,刨就是關於木頭的修辭。」
畢飛宇說,「猴子是由鄉下的孩子們變來的。」在大自然中和動物植物們一 起長大的孩子,與萬物的界線是模糊的。當年一度跨上牛背,指牛為馬,揣 想風馳電掣的鄉下孩子,因為存了顆唐吉軻德的心,日後在大地上長成了眼界過人的小說家畢飛宇。
這本書不是談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但這真真切切地曾經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