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Start Here, Make a Difference

口述=Argi Chang
「本冊」發起人 ,2009年創立「Artqpie佔空間」,讓閒置老民宅變成友善的展覽與閱讀空間,2013年創辦《咱誌Let’s Zine》以及「本冊 Book Site」。
2009 年,我和一群夥伴在台中老城區活動,我們進入閒置的老房子內,用Co-Space「共同空間」的概念,開始空間實作、場域分享、策劃展覽等一連串實驗,並將這樣的行動取名為「佔空間」。
在臺灣,「佔位」是個可愛又充滿人情味的動作(只要不過分),它代表空間用途臨時性的轉換,這樣的概念用在台中很適切,我們把展覽變成一個游擊行動。怎麼說呢?一直以來,臺中都是人們來玩耍、消費的城市,卻鮮少是來看展覽、辦藝文的城市。這附近的院校沒有傳播藝術科系,缺乏餵養年輕藝文的替代空間,自然無法凝聚出像華山、寶藏巖、松菸這樣的場所。
我從靜宜大學畢業後,有段時間到咖啡館工作。臺中的咖啡館某種程度上也算藝文活動的推手,在營業空間混和著展覽功能,本意雖是美好,但創作者不免得屈就空間,參觀者更是要在紛雜的環境中和專注力拔河。當時便覺得,台中應該要有個純粹的場地專門提供展覽。於是,我主動向親戚提議,以幫忙照料老屋換取使用權利,成立了佔空間。
截至去年,由於造訪人數過多,影響老人家生活,老房子的開放權被回收,無法再繼續擔負任務。面臨轉折,我們決定將佔空間解構成一 本冊子,創辦了《咱誌 Let’s Zine》,拋棄場 域限制,在咖啡館、藝廊、市集裡展開紙本遊 牧,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佔據」的概念。漸漸地,累積的紙本催生出第二代空間,「本冊 Book Site」於是誕生了。
在日本,書架的漢字寫做「本棚」,在建築意義上,棚具有臨時空間的意涵。我們將「棚」拆解成「本冊」,稱之為暫時性閱讀空間。即是這裡無須一杯咖啡的消費門檻,就能免費閱讀到我們喜愛的雜誌,如《Casa Brutus》、 《Huge》、《POPEYE》等,另一方面我們特別為獨立出版闢了專區,鼓勵像我們一樣的人。
投資文化很難看見實質的回饋,尤其在金錢 上。而我們能運用的資金相當拮据,開店的唯 一方法就是回到手動年代。我們將 1/3 資金都 拿去買電動工具,將這棟屋頂半塌的漏水屋修 復到勉強堪用,而所有家具、燈具、書架也都 是自己釘的。因此,我們在編刊物、辦展覽以外的時間,大多耗在木工坊裡,生產所需要的道具或商品。
我們也試著為本冊尋找適合的商業模式。不少人問我,佔空間是個怎麼樣的團隊?其實,我們既不是一個團隊,而我也並非扮演號召者的角色。我和夥伴之間類似大拇指與四根手指頭的關係,一根大拇指無法成就任何事(頂多只能按個讚),必須要湊足一雙手才有力。因此, 我們沒有固定班底,歡迎大家一起跳進來,在這裡用力地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