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Going to Market
王宣一
小說與美食作家。不只懂得品嚐,更燒得一手好菜,私房菜紅燒牛肉在藝文界極其出名,擔任亞都麗緻天香樓美食顧問,最新作品是皇冠出版社《行走的美味》。

「台灣的菜市場真是生氣蓬勃,太精采了,小小的島卻是豐富的食材寶庫,如果不做飯,真是可惜了。」-王宣一
台北南門市場有一個蔬菜攤的老闆,我們就像一起長大的同學。
當年我媽向她媽買菜,現在換成我跟她買。每次去,兩人老是罵來罵去,我嫌菜太貴,她愛趁我不注意偷偷塞一把到籃子裡(當然要算錢)。有時我刻意繞行,下回碰到還會被念:「妳上次從後面偷溜」,哇,簡直像舊情人一樣。
逛菜市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賣菜的老闆們是最眼尖、機靈的,我從他們身上探究食材的判斷與用法,也學會從口中套話。我常問賣魚的哪攤肉好,問賣菜的哪攤魚鮮,暗自交叉比對。有時在攤子上看到有採買的客人,手一指,要這個、要那個,氣勢不凡、很有定見,便向老闆打探是哪家餐廳來的,再找機會去試。看食材用料就知道餐廳品質必定不差;這樣買久了,老闆都變成我的樁腳和眼線。
平時我都會做飯開伙,所以一週上市場大買一次,中間缺什麼再添補。買菜我不避諱喜新厭舊, 開著車, 習慣跑好幾個市場和肉品專賣店。如果請客,像打仗一樣,東市買鮮魚、西市買和牛,得跑四個市場才能夠買齊。豬肉在天母「御鼎屋」;中式牛肉到信維市場的「華信牛肉店」,西式的去「泰勒肉舖」。河魚、豆腐製品、上海魚丸則在以江浙食材為主的南門市場。
濱江市場是我大買的主市場,會買青菜、水果和海鮮;優點是集合了四個市場—蔬菜、水果、魚市,以及民族東路410 巷騎樓式攤販,算是批發市場,又不會像環南市場那麼大,走逛起來仍有餘裕。
有家「葉大鵬蔬菜」,除了一般蔬菜,老闆用心透過管道,蒐集西式料理專用的蔬菜和新鮮香草,像比利時小白菜、泰國檸檬葉、迷迭香、百里香、羅勒、蝦夷蔥等等,很多西餐、日本料理也都是他的主顧。
民族東路410 巷的集中攤販,有好幾家賣魚的都很不錯,當然也不忘帶幾尾四破魚給家裡的三隻貓。其中「安安海鮮」的生魚片非常新鮮,美女老闆娘刀工精準俐落,跟她買東西是一大享受。已經三十年的「光田製麵」在巷子裡頭,老闆娘因為不希望吃太多添加物,乾脆自己做手工麵,連包裝乾麵都採自然風乾。我會買水餃皮、餛飩皮,以及濕的陽春麵,細的拿來做乾拌麵、麻醬麵,粗一點的做牛肉麵,聽老闆說,知名的林東芳牛肉麵也都是用他們家的麵。
另一個常逛的是大稻埕的永樂市場,在這裡更可以享受沒有目的的掃街樂趣。永樂市場是一個典型的老菜市場,生活機能發展完整。不只有蔬菜魚肉,生活中所有用到的東西,都以市場為中心,發展到周邊的街廓,形成完整的生活圈,有布市、剪刀店、青草店、中藥乾貨、糕餅烹飪用具,衍生很多出名的小吃店。來一趟永樂市場,可以一次辦好很多事情,非常方便,也看到今時今地人的生活樣態。
每每出國旅行,像去義大利和北京,也都會去 逛菜市場,曾經在北京的菜市場發現跟我小時 候去的古亭市場氣氛好像,可惜的是現在都拆遷 了,失去原有的味道,幸好我們還有永樂市場。
逛永樂市場,我習慣從迪化街這頭進去,先去 70 年的老店買手工春捲皮,厚度均勻,有大小之分,大的用來包潤餅,小的炸春捲。接著往二樓 布市走,補些做拼布的零碎布頭,裡頭有賣台灣 花布、舞衣、訂製服等,每當有國外設計師朋友來 台灣,我一定帶他們走一趟,每個人都愛到不行。
永樂市場民樂街那一側,有一條聚集水果和老 式台菜食材的市場街,像是烏魚子、斑甲、鴿 子等,都可以先跟老闆預定。沿著迪化街二段方 向,有中藥行乾貨店,我會帶包雪蓮子。老闆說 這就是土耳其菜常見的鷹眼豆,做成豆泥抹麵包 極好,若在百貨公司買,可是貴上許多倍。
逛累了,坐在慈聖宮廟埕前的大樹下吃碗排骨清 湯。如有力氣我會繼續穿過民族西路,往被截斷的 迪化街二段,看看少有觀光客的老麵店有沒有開。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我會說台灣的菜市場真 是生氣蓬勃,太精采了,深切感覺到台灣真是個 美麗島,小小的卻是豐富的食材寶庫,如果不做 飯,真是可惜了。就像手工丸子,就有上海魚 丸、福州魚丸、新竹貢丸三款,這真是台灣才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