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部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裡面給了每一個城市有一個屬於它的用詞。倫敦是「守舊」,紐約是「抱負」,我給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這個詞——「鄉愁」。
根據傳說,加德滿都本來是一座內陸大湖。當地最高點猴山上的古老佛塔——蓮花自生塔,此塔傳說就是從海中自然浮現。顯然過去谷地的前身或許真的是一片內陸海洋。後來佛教說故事,文殊菩薩到了此地,一劍劈開山壁,才讓這個谷地變成之後的繁榮模樣。
南邊的大鄰居印度是個多元民族國家,地大物博,方言系統各具地域性。尼泊爾北是西藏,南是印度,兩千多年前,就是商務來往頻繁的地方,看到的居民,有可能他們的上上上一輩是來自西藏與南印、中印或是北印的民族。做生意、通婚,時間一久,就混合了血統、語言、吃食、文化。
走在首都老街區——塔美爾,街區上每一家都賣同樣的東西,羊毛圍巾、民族風的牛皮袋、茶葉、唐卡、佛教文物攤。東轉、西轉、幾乎會懷疑除了賣給觀光客東西這件事情,這裡的人還有其他行業嗎?商家販售的話術、來回的開價都差不多,甚至商品的包裝顏色都應該是同一家上游貨源批下來的。
清一色的男老闆們彷彿都戴上了某種神秘的隱型眼鏡,一看到客人經過店前面就會立刻掃描,歸類與建檔。你來自哪裡?身分地位可能是?來這邊會是幾天?今天就會下手買嗎?第一天還在比價的,大概都不會買,但是最後一天要趕飛機掃貨的客人可就是超級大肥羊等級。又因為我們的面孔與對岸中國人太相近,如果一開始就表明我來自臺灣不是中國,立馬價錢就會從五千變成三千開始喊殺起。
因為店家真的太多,上門的客人僧多粥少,每一家都在盡全力搶客人或是喊價錢。逛到倦了,也沒有真的特別要買什麼,索性開啟外景模式,跟不同的老闆聊起天來。這是一個因為觀光而繁榮的地區,來開店的老闆們有著喀什米爾來的北印人,祖先來自西藏的唐卡畫師,也有世居的齊瓦族、釋迦族。後來發現他們也異常好聊,話匣一開,英文聽力都要拉到最敏感的數值,否則難以應付各地口音。
有間賣羊毛圍巾的老闆,年紀約50,面孔像極了我去過的北印喀什米爾人,聊開了,他才說自己來這邊已經20年了,也不用取得居留護照,就是固定時間進口羊毛毯,生意一做20年。當我提到他的故鄉斯里那加的價錢好像更好些,讓他似乎也想起生長的地方,開始望向店門口的一小方天空,周邊空氣有點小小的凝結,似乎從他的眼中看見了家鄉。
某些巴士休息站或是街頭上會有人身上掛著一串東西來兜售。有一種商品類型是手臂長度的胡桃琴。手上拿著胡桃琴,邊拉出旋律邊走賣。其中有位年輕男老闆,整齊的梳著一頭捲長髮,但又有著南印度人的深膚色,穿戴著燙洗過的襯衫與韓版窄褲,年紀與穿著像是個應該生活在都市的上班族。他住在這邊五公里以外的小村落,每天都走過來賣,如果沒有多少人願意來買,那幾天就沒有收入。待在家又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都是鄉下村子沒有別的,也沒有錢,沒辦法去大都市找工作⋯⋯最後也一樣,他望著遠方那個塵土飛揚的天空作為結束。
後來才知道,加德滿都街上走的三輪車伕,晚上是睡在車上的異鄉人,有店面的年輕老闆其實是被雇用討生活的外地人。更別提從西藏逃難來的藏人,從賣的東西到賣的人,加德滿都塵土中總混著一種說不出的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