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推薦】認份不認命的行動紀錄片《拔一條河》

撰文=膝關節
曾任報社記者、電影公司公關,現任威秀影城公關經理。
專欄散見雅虎電影、《The Big Issue》《CUE》電影雜誌等。

 

圖片提供=穀得電影
圖片提供=穀得電影

 

楊力州導演的紀錄片,向來「好看」。

這個前提之下,使得他的作品遠比其他紀錄片工作者有機會得到商業院線青睞。從《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征服北極》、《奇蹟的夏天》等片都有不俗的映演成績。然而,楊導演的紀錄形態,一直挑戰紀錄片的既定敘事形式,近乎主客易位的角度,你相信紀錄片的「真實性」有幾成濃度?「真實」是否為一個可被設計的「事實」?

到底,紀錄片的本質是什麼?跟隨主人翁的角度,隨著時間拍下被攝者的點點滴滴,以供日後剪接時選擇觀點,從中整理出冷調寫實主義風格派。還是先把紀錄片的腳本先寫好,尋找適切時間找到可供剪接的素材拍攝?紀錄片是否可以把畫面外的拍攝者變成紀錄題材的一環?到底那條界線在哪裡?

紀錄片本質圍繞著「記錄」當事者為中心,但,這幾年的紀錄片以服務作者對題材、當事者的觀點為主,甚至還可以巧妙地規避部份客觀事實,以期達到滔滔雄辯或是煽情溫馨結論。於是,近代紀錄片轉型「劇情片」已蔚為潮流。

《拔一條河》論述八八風災後甲仙居民如何重振,從小學拔河隊為鼓舞 士氣的起點,到當地居民的茫然未來與討論新住民風情。《拔》片始終 處於介入拍攝過程,並且主導了居民在鏡頭前的部份言論,更適時偷 渡楊力州導演對政治、行政官僚的不滿。面對楊力州的創作軸心,他的 紀錄片已經不再只是服務「陳述」的類型主旨,而是試圖影響觀看者心 態,並且能夠起而行,為紀錄片裡的人們做些什麼。若強求紀錄片的政 治正確性,那就抹煞了楊力州導演的初衷。

紀錄片可以是客觀的社會觀察者,但搖身一變成為感性的革命者未嘗不 可。《拔一條河》從三種角度論述社會底層景色,原來認份不認命是跨 國共通語言。▍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