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籽】選擇音樂 決定空間情緒

Cover story Without music, life would be a mistake

口述=魏籽
設計工作者,曾入圍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和友人合夥成立深圳「舊天堂書店」及「舊天堂 OLDHEAVEN」獨立音樂廠牌,推廣獨立音樂作品。

撰文=Elizabeth
攝影=李政德

 

_MG_5710q
魏籽的生活和音樂密不可分,她藉由各種音樂豐富聽覺經驗。

十年前的我,幾乎整天都和音樂在一起。最近幾年,我覺得沒有音樂的空間是另外一種更大的空間。是聲音的空間,是非常有意思的。《放耳聽世界》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發。還有很多Sound Art的作品和書籍也是。如果你沒有一些基礎的聆聽經驗,也不閱讀與聲音有關的文字,你就不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對聲音和音樂研究得非常深刻的人和觀點,比你所認識的更深刻更廣博。所以要竭盡所能的去閱讀,竭盡所能的去經歷與體會。

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新音樂形式,我都願意花時間去瞭解。我認為每種形式都會有好東西,只不過音樂口味不一樣,比方我喜歡吃辣的,別人可不一定喜歡。盡力讓自己的聽覺經驗更豐富和包容。還有,人的聽覺是有運氣的,就好比你打開了一位名作家寫的書,但你實在讀不下去,而你遇到一個完全無名氣的怪作家,一打開他的書,你就一口氣讀完了,這就是閱讀的運氣。要相信每個人的運氣是不同的。

音樂海量,如今網路搜尋引擎這麼發達,得到資訊太容易了,太容易得到的資訊,你也無法記憶深刻。為自己的愛好去尋找的人,會得到獨特的,屬於自己的聽覺經驗,一種自然增長的向下包容的方式。這是最好的結果。

我從2004年末開始設計音樂海報。做的第一張是圖瓦超級女伶Sainkho Namtchylak在深圳演出的海報。那時候我還在念書,在此前一年,男友阿飛送了幾張她的CD專輯給我,這些專輯我在上學路上的公車裡反覆聽了一整年,特別喜歡。有一天,阿飛突然對我說Sainkho和樂團會從羅馬飛到臺北演出,我們可以請她來深圳演出。我真是喜出望外,沒想到可以自己做演出!更沒有想到的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和阿飛一起走上了策劃獨立演出這條顛簸不平的道路。我們零距離接觸了喜愛的音樂家,做了深度採訪,也交了很多好朋友,十年以後,他們一直都是我們的好友。這場演出對我的人生影響非常大。

「音樂節是樂迷的盛會、音樂家交流的方式,也是朋友見面的日子」我喜歡參加有個性的音樂節。但是現在我喜歡的所謂「有個性的音樂節」似乎越來越少。也許和自己口味的變化有關。好的音樂節策劃人就像大廚,讓你吃到不同的口味和思維方式,組織的音樂家和演出形式或者工作坊等活動,都是有層次、有對比、有碰撞的,音樂節養分高,樂迷不僅會很High,而且會得到很多意外收穫。

參加音樂節讓我感到最快樂的是,可以不用去想設計的事兒,只享受音樂就足夠了。想設計,通常是前一步或者後一步的事情。只有參加音樂節,我才覺得設計師這個職業還是不那麼苦逼(註 2)的。看現場演出會有很多視覺聯想與語言聯想,但現場最大的意義就是會讓你激動、讓你思考,讓你忘記接下來回到現實要去做的事兒。

我做的第一張非正式唱片是 2005 年《行走的耳 朵》電臺音樂節目合輯。第一張正式唱片是 2006 年出版《河馬在岸邊瘋狂的磨牙》陸晨和毛豆的 唱片。我認為我做設計的方法是非常理性的;簡 單來說它是一種語言的轉換術,是聽覺與視覺通 過語言介質來轉換的方法。比方你聽到一段喜歡的音樂,你可以精確說出它的特徵,然後根據特徵關鍵字語,形成感性視覺。它們都是語言,只 是不同介質而已,可以互相自由轉換。

音樂就是一個文本,有很多資訊在裡面。如果音樂家委託我做設計,我一定會聽著這個音樂家唱 片度過關鍵的設計部分。如果我很喜歡,我會聽得比較多,反覆地聽,認真地分析。我的每一張唱片和海報幾乎都是這樣完成的。

 

註 1:圖瓦共和國位於西伯利亞南部。

註 2:意指無奈、痛苦。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