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必買的浮華世界 三月號閱讀筆記
撰文=黃威融
在臺北出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當過廣告文案,擔任過幾本雜誌的創刊總編輯,寫過一些書,例 如1998年和四位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14年的《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這些都跟圖文整合和集體創作有關。
《Vanity Fair》是全球知名雜誌集團康泰納仕旗下一本專門報導影視明 星的娛樂雜誌,如果你看曾經看過這本雜誌,一定對上面這樣的描述很 生氣,因為我根本沒有把它的思想深度、影像品質和議題創造描述出 來,多數人(特別是臺灣的雜誌讀者們)習慣認為影視娛樂雜誌一定是 八卦輕薄花邊新聞,《Vanity Fair》根本就是一個徹底的反例。每年三 月它針對美國奧斯卡的特別號,是它年度的重量級企劃,這次就讓我分 享今年三月號的閱讀心得。先說明一下,在臺灣販售的《Vanity Fair》
會分美國版和英國版,內容其實一樣,差別是廣告頁數不同,偶爾你還 遇到一樣是美國版,比較厚的賣比較便宜,比較多廣告頁的版本零售價 比較低。我喜歡看廣告,因此我買的是美國版。
6-1收穫一──凱特布蘭琪的香水廣告。翻閱這種雜誌特別號,要穿越從 封面開始動輒二、三十張的跨頁時尚品牌廣告,沒有厲害的視覺根本不 可能跳出。凱特布蘭琪這系列廣告拍的真好,是視覺亮點。提醒台灣同 類雜誌,要有這樣的效果,選紙和印刷的品質絕不能便宜行事。
6-2 收穫二──大品牌和大師聯手作影像。LV的平面廣告習慣和大師配 合,這攝影大師布魯斯韋伯(Bruce Webber)、安妮萊布尼茲(Annie Leibovitz)和尤爾根泰勒(Juergen Teller)幫 LV拍的影像。露出位置在 編者的話右邊,推測是非常值錢的版位。
6-3 收穫三──新創企業老闆的表現手法。《Vanity Fair》在過去20 年,每年會作一次 「The New Establishment」的特別企劃,它挑選 的標準是在數位時代創新產業裡的創新者(Innovator)、有影響力者 (Influencer)和破壞者(Disrupter),去年十月他們舉辦了一次20 年回顧的聚會,特地邀請 Annie Leibovitz拍了這組「Scenes from the Summit」。
6-4 收穫四──本期特地為來自英國的電影工作者們拍了一系列照片。所 謂的明星照片真的不是拍得美美的就交差,而是要安排它們到有意思和
恰當的場景拍照,才能讓讀者覺得這是所謂的好照片。在臺灣,我們被 明星經紀人和贊助珠寶手錶的品牌客戶綁架了。
6-5 收穫五──經典老片的回顧手法。每年看奧斯卡獎和《Vanity Fair》 處理歷史回顧的編輯手法,都讓人大開眼界,這次《Vanity Fair》在雜 誌內容回顧當年的經典電影《真善美》,特地安排當年合唱的七位小朋 友們,事隔多年後按照當時由左到右的順序再拍一張,用白色粉筆式的 筆觸將過去的小孩汗腺在的中年人連起來,圖說的標題是1970年代的英 國搖滾樂團 The Who的名曲〈The Kids are all right〉。什麼叫編輯, 這就是編輯。
6-6 收穫六──好看的廣編稿,是雜誌的重要內容。本期後段,出現一 個連續三跨的奇怪內容:第一跨的大標是America : We’ve got a lot to be proud of.下方文字是列出美國讓人感到驕傲的成就,例如1801年發 明吊掛橋(左大圖),1845年發明棒球和1862年首度有跨洲鐵路(右 頁圖片);第二跨左頁繼續列出美國讓人驕傲的成就,右頁下方終於出 現一台汽車It’s time we drove a car that shows it.第三跨的大標是Drive Proud.原來這是克萊斯勒 300的廣告稿,真有趣。
總結心得:好看的雜誌讓人長很多見識,請身在臺灣的大家不要以為電 影明星當封面的雜誌就是俗氣低能的讀本,《Vanity Fair》提醒了我們, 我們的環境限制了的我們的才能,我們得想方法突破,找到實踐新類型 雜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