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東倫敦新潮藝文區 拜訪藝廊

一間藝廊 倫敦東區最具代表性藝廊

撰文=江家華
現為報社文化記者,希望終生效忠紙本出版行業,對於視覺、影像藝術充滿濃烈興趣,最大願望是走訪世界各地看遍視覺創作者的驚人之作。

攝影= Joseph Ho

 

20
Whitechapel Gallery 提供

 

位於倫敦的Whitechapel Gallery(白色小教堂),坐落在印度、猶太移民居多的東區,雖與市中心的金融區域只有幾步之隔,街景卻截然不同,仍殘存些老舊殘破的社區模樣。原來老舊便宜的地段,因為Whitechapel Gallery帶動英國當代藝術的崛起,及年輕藝術家的進駐,使得此區成了倫敦新興藝術文化區域。

倫敦Whitechapel Gallery 建於1901 年,是倫敦第一家取得公共資助的藝廊,當初是為了舉辦臨時性的展覽和推廣美學教育而創立,展館空間比不上正規的博物館、美術館規格。直到1938 年,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進駐此地展覽,讓藝廊瞬間聲名大噪,但仍因沒有代表性藝術家及藝術展覽,因而停滯不前。

直到1950 至60 年代, 當時的館長Bryan Robertson開始推廣策劃一連串展覽, 才讓英國藝術稍稍展露頭角。關鍵性的展覽當屬1956 年的「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 這場由建築評論家Theo Crosby策劃的展覽,首次將建築、音樂、平面設計、繪畫創作者共同聚集,並區分成十二個小組進行創作,從人類感官和居住議題出發。當中,最受人注目首推畫家理查.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的長10 英寸、寬9 英寸的拼貼畫作品。

在這幅名為「究竟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得如此獨特、具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中,漢彌爾頓以拼貼手法展現了現代家庭居室景象,擺滿當時走在潮流尖端的物品,像是電視機、卡帶式錄音機、被放大的《Young Romance》雜誌封面等。房間內則有一位體格壯碩、陽剛氣息的男子手持棒棒糖,上頭還印著「POP」英文字母。一旁則有身材曼妙的裸女、頭戴燈罩,搔首弄姿地靠坐在沙發上。窗外則是閃著霓虹的廣告招牌,十足都會景象。

這場逆轉英國藝術國際地位的展覽,在50年後的Whitechapel Gallery重現,藝廊在2010 年11月到2011 年3 月期間,重現這場同名展覽「這就是明天」,展出四個月之久,讓觀眾重溫美好時光。

22

在那之後,Whitechapel Gallery陸續展出以拼貼進行創作的英國藝術家作品,像是透過照片拼貼挑戰攝影的單點透視的攝影師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將生活中屬於社會禁忌的物件拼貼
在影像上的雙人組合吉爾伯特與喬治(Gilbert &George)。另外,以地景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及英國知名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93 年的個展,曾被譽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個展。這些展覽受到英國藝術圈的好評,也奠定Whitechapel Gallery在英國歷史、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Whitechapel Gallery 近幾年與英國《Time Out》雜誌共同發起「First Thursday」活動,串聯東區共一百多間私人小藝廊,於每個月第一個週四,拉長營業時間至晚間九點,甚至開放給一般大眾參觀。許多藝廊還常於此日舉行開幕派對,提供免費酒品,也讓藝術家現身與藝文界人士、一般大眾共同交流,成為藝術圈最潮的活動。不僅如此,Whitechapel Gallery也舉行「可以負擔的藝術展」(Affordable Art)活動,推出年輕藝術家的小尺寸作品,並以一般中產階級可負擔起的價錢標價,推廣藝術普及化的概念,帶動藝術投資新趨勢。▍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