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夢幻是一種救贖


一種經典 巴黎畫派最美麗的牝鹿


Trois jeunes femmes(vers 1953)油畫/畫布116.5×150.7 cm
Trois jeunes femmes(vers 1953)
油畫/畫布/116.5 × 150.7 cm


在近代西方美術史上,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1883-1956)是一個被忽略的名字,但是一定很多人都看過她的畫作,2013 年「幸福大師-雷諾瓦與二十世紀繪畫特展」中,展出三幅羅蘭珊的作品,讓現場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 20 世紀初的現代藝術畫家裡,畢卡索、布拉克等人都是大家熟知的印象派畫家,同時期崛起的羅蘭珊,則是少數能夠在巴黎藝術圈裡,和這些大師平起平坐的女性藝術家,她擅於掌握女性柔美的風格,對女性與花的描繪,極為細膩生動,對美術工藝、流行時尚設計影響深遠。

羅蘭珊從年輕時期實驗派風格,轉換到立體派風格,樹立唯美抒情畫風,甚至晚年的作品帶有濃厚夢幻情調,至今廣受大眾喜愛。她的創作風格也隨著她精采的人生歷程而轉換。

早期的羅蘭珊正逢巴黎「美好年代」,這個階段的羅蘭珊喜歡用淡淡灰色、淡淡的粉色,搭配黑色線條,細膩描繪人物造型,充分傳遞當年巴黎時尚風潮。而這時期的作品也充分反映這些後來成為大師級藝術家們的青春年代,記錄了年輕時期投入繪畫創作時的初心,在畫作筆觸間散發的熱情是最動人的。

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羅蘭珊嫁給德國人,大戰爆發後,流亡海外七年,但是對於一個深愛巴黎的法國人來說,被迫切割巴黎的一切,是極大痛苦的,因此她結束這段婚姻,在一次大戰結束後,重返巴黎,正好碰上 1920 年代的「瘋狂年代」(Les Annees Folles),巴黎開始復甦,知識分子對文化、藝術充滿狂熱,羅蘭珊順勢進入巴黎社交圈,繪製了非常多社交名人的肖像,參與芭雷舞劇的舞台佈置與服裝設計,充分運用她充滿女性柔美的特質,加上繪畫寫詩的才華,建立獨特風格,也成為「名利雙收」的女畫家。

不過戰爭期間流亡的煎熬,成為羅蘭珊生命裡不斷對抗的陰影,像是二次大戰期間,她原本在巴黎的房子被德軍佔領,戰後打了多年官司,才拿回自己的房子。這些真實生活裡的紛擾,幾乎不曾在羅蘭珊的畫作裡出現,取而代之的則是她晚年時期繪畫風格更趨向「唯美夢幻」,誠如蔣勳老師解析,「羅蘭珊晚年畫作,就是要用夢幻來對抗殘酷的世界」。

羅蘭珊的晚年生活就和畫作一樣,封閉在自己建構的城堡裡,她和女管家蘇珊娜。莫侯兩人過著與世隔絕,不希望外界打擾的生活;再加上晚年經常參與巴黎女性藝文沙龍的讀書會,替古希臘女詩人沙佛的詩集繪製插畫,都讓外界她有更多的好奇。但是羅蘭珊的晚年自畫像,並不像林布蘭如實地畫出老態龍鍾的的面貌,卻一直保留似少女的、 優雅的樣貌。就像外界一直從她的畫作裡,看到的也都是優雅地、有品味的風格,但是閱讀羅蘭珊的一生,才漸漸了解她的個性鮮明,內在活著一個大女人,希望能夠做自己的主人。而上百幅唯美夢幻的畫作,成了保護自己的方式,因為美就是她的救贖。▍





口述 賴素
圖片提供 聯合報活動部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