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 我不去觀光 我去咖啡館

Cover story Our Ways of Coffee

撰文・攝影=許育華
2010 年初正式揮別長達十多年的全職雜誌工作,成為歐洲和台灣兩邊跑的自由撰稿人,專攻設計、美食、旅行、飯店領域,最近待在柏林。

 

coffee
在布拉格品嚐咖啡之餘,也品嚐著城巿的優雅。

拜訪每一個城市我都必定在當地咖啡館待上許久,去咖啡館不只可以嚐到城市的滋味與咖啡風格,更見識感受在地的生活群像,特別是咖啡館裡的人,總是吸引我的目光。

有人說,居住在異國城市與旅行異國城市,生活的時間感是不一樣的,我則認為,看待城市的眼光會變得更不同,從前從台北出發到歐洲,無論是巴黎、倫敦、羅馬,那歐亞、巨大的城市差異都是理所當然,但當我在柏林住了一陣子後,每每到達歐陸上其他地方時,我感受到的文化衝擊居然比之前大得多,而且放大鏡會在注意到更小的枝微末節上,這次到布拉格,又是全然不同的經驗。

不是初次到這個黃金之城,但這次的布拉格第一站,就讓我比去看卡夫卡故居還興奮,那是Café Savoy。每個老城都有自己的Savoy,代表著一種老派世故的氣氛與美,有著歌舞昇平,紳士名流,像是老電影畫面的年代;布拉格的Café Savoy其實離出名的觀光勝地查理大橋不遠,在伏爾泰瓦河的那一頭,位在一棟前身是百貨公司建築的轉角。我上午到時已經是人聲鼎沸,挑一個倚著大片窗的位子,咖啡館美麗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兩層樓挑高的天花板就在眼前,垂掛著閃亮亮的水晶燈,很難想像在共產時期,眼前這片華麗得被迫藏起來的壓抑歷史。

內行的旅行專家會告訴你到這兒吃早餐,傳統的基本捷克式早餐——火腿、起司、水煮蛋、奶油與果醬,麵包與咖啡,隨著銀質餐具送上,在柏林與維也納的老咖啡館也提供一模一樣的簡單早餐,這也透露著這些地區相依相連的文化歷史。Savoy裡有不少跟我一樣的觀光客,但在地人顯然完全不受這些喧鬧影響,我身旁的老紳士獨自伴著報紙吃完一份早餐,然後俐落起身離開顯然是每天例行公事,另一旁的金髮小姐則讓她的狗兒坐在身邊,悠悠哉哉地吃蛋糕;Savoy的甜點是出名的,咖啡館一旁是他們的點心房,用玻璃做隔間讓人可看得見那整齊劃一的廚房裡,年輕的師傅們正揉著麵糰,要是沒有一股自信,這廚房的秘密可不是隨便就給人欣賞的!

古都布拉格是歐洲經典的建築之都, 從最老的古羅馬、歌德、文藝復興……,到近代的新藝術風格全齊聚一堂,20世紀初開始的立體派風格在布拉格也發展得熱烈, 於是, 在這裡我拜訪了人生中的第一家「立體主義」風格咖啡館——Grand Café Orient。它位在擠滿觀光客、甚至讓人有點不耐煩的老城區,若沒有《New York Times》推薦,我可能就錯過了這棟立體派建築的代表——House of the Black Madonna, 這是捷克最出名的建築師Josef Gočár 在1920年代、31歲時蓋的作品;一走進門,從樓梯、天花板的柱子到窗框,都是一塊塊的立線條,更別提咖啡館裡的燈具、壁飾、花盆、和咖啡杯上的圖案,一切一切都環繞立體風格進行;氤煙迷濛的咖啡館裡,完全可以想像在20、30年代, 這空間是多麼前衛啊, 年輕建築師與潮流人士們的衣香鬢影, 布拉格也是當時歐洲的富裕首都— 那樣的盛世氣氛。

Grand Café Orient裡整潔制服如紳士般的服務生忙碌穿梭,空氣流動的配樂是老鋼琴手的現場演奏,我點了咖啡、三明治與沙拉,邊吃邊環顧著四周所有設計的細節,綠色沙發布與蘭花盆栽的搭配,盛在銀質方形托盤上的咖啡,或是一整面掛著外套與老舊的木質報夾,都讓我迷戀不已,在布拉格的四天,我來這兒三次。

比起其他城市的咖啡館,布拉格咖啡館多有「Grand」的個性,大而氣派,其實整個城市也蔓延著Grand氣質,維也納是這樣子的,巴黎也是(但現在的巴黎太摩登),或許與它們都曾有著帝國歷史有關,雖然世代交替,但老時光的輝煌一直留在城市的紋理間,身為一個外來客總時不時被這樣的氣勢所震撼。與國家歌劇院同一年、1881 年開幕的Café Slavia就是「大」咖啡館,面對歌劇院與伏爾泰瓦河,它佔據布拉格最好的地段,Art Deco裝潢的空間大到我無法確定這裡到底多大,問了服務生才知道一共有450座位,可容下700人;不過,已經習慣咖啡館cozy的台北人,覺得這兒像是餐廳多一些,之於我的吸引力是開到深夜,提供疲累的旅人來份捷克肉丸子為宵夜。

另一家「Grand Café」的代表是Café Imperial,是老飯店Hotel Imperial的一部分,1914年落成的Hotel Imperial是當時最豪華的Art Noveau飯店;不意外地,當一踏進Café Imperial,那金碧輝煌、殿堂般的大廳,真是閃耀得讓人忍不住驚呼;繁複的馬賽克拼貼從天花板一直蔓延到牆面與柱子,上面全是希臘圖樣立體浮雕,有種來到博物館而非咖啡館的錯覺。Café Imperial顯然是本地的重要社交場所,看得出不少談公事與正式用餐的聚會,我一邊慶幸自己沒打扮地邋遢,一邊克制自己別一直拍照像個浮躁的觀光客。

大部分的布拉格咖啡館都提供餐點,Imperial也是,它一半是咖啡館一半是餐廳,而且是家高水準名店,菜單上驕傲地掛上捷克名廚Zdenek Pohlreich的大名,傳統捷克料理與fusion風格創意菜兼備,也有各式早餐選擇。我在這邊享受了一頓長午餐,看著咖啡館裡雖然忙碌、還是優雅有條不紊的大家,心想這就是傳奇咖啡館的一世紀風範啊。一餐用完,依舊是裝在銀盤上的維也納式咖啡做結尾,心情也平靜下來,我想起維也納也有一家Café Imperial,但已經記不得自己是否也是這麼興奮……。

Café Louvre是布拉格名氣最響亮的咖啡館,有著法文名字的它,是布拉格市民最常去的咖啡館,從1902年開幕時就是這麼受歡迎,文學、藝術、哲學圈的知識份子們與中產階級在這裡聚會,卡夫卡與愛因斯坦就是最代表性的常客Louvre也不低調地自稱是「屬於布拉格菁英」的咖啡館。

我在白天與夜晚各去了一次,氣氛截然不同。有哪家咖啡館有專人服務的衣帽間呢?這兒就是, 晚上的Louvre帶著濃濃沙龍氣氛,昏黃的燈光裡坐滿高談論闊的人們,神采奕奕,桌上擺的有一半是啤酒杯,或許其中就有幾位是作家或大學教授;而白天的Louvre在自然光下, 玫瑰色牆面照耀著特別優雅,但等著排隊早餐、有一半是手握旅遊指南的觀光客的沸騰擁擠,就讓優雅減了一半。

Louvre有一份介紹,裡頭寫滿捷克與咖啡館歷史,還有故事與名人們最愛的位子;我忘記比對自己是不是坐在卡夫卡最愛的那一個座位,卻讀到原來Louvre在1948 年共產黨執政之後被迫停業,一直到1992年才重新開張……,用柏林來的眼睛看咖啡館,我深深覺得,布拉格的咖啡館們,就如同卡夫卡或卡爾維諾一樣,認真嚴肅,不搖滾頹廢,追求經典但也不會不可親,他們不只是咖啡館,而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啊。▍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