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農曆年假剛結束,我和老公亨利正啟程飛往南美洲,一個未曾想過在人生中會踏足的遙遠大陸。當時的我們想的不多,僅僅憑著一股想要尋找共同人生的信念。手上拿的只有兩張飛往哥倫比亞的單程機票與一個絕不離身的鍋子。我們沒有路線圖也無時間表,一切憑直覺前進。
一開始的生活找不到方向,太多好似必去的地方(景點) 與令人眼花繚亂的南美文化衝擊,讓人無所適從。兩個人對於該怎麼生活也有著不同的想法。
於是在南美第一站的哥倫比亞 ,我們先是到蘭花保護區當義工,跟著朋友去咖啡區走走看看,也去 San Augustin 遺產區踩點拍拍照,卻依舊不知道生活該怎麼過。直到在厄瓜多租了房子,去語言學校上課,累積一定的西班牙語基礎。有了穩定的住宿與溝通能力,生活才逐漸踏實。
我慢慢明白「生活」與「旅行」的差別。出發旅行,心情是亢奮又充滿動力的 ; 定點生活,卻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們的旅程剛好卡在兩者之間。不想移動得太快走馬看花,所以我們在每個國家至少停留兩到三個月。少了時間壓力,也就不再需要用趕行程來證明自己去過。然而短期的定居,有時也會遇到失去旅行熱情的時候。就這樣我們一路都在討論與磨合「哪裡想停、哪時又想起程」。
有了沉澱的時間,我開始思索如何實現想要尋找「南美味道」的初衷。雖然一開始也不知從何下手,但從走進菜市場開始,路邊攤、高級餐廳甚至是在地媽媽的廚房,我們總是不斷地吃。從食材的產地到美食論壇也是一路地問,慢慢地竟也建構出屬於我的南美飲食地圖。每一個所見所聞的食物故事更是深刻認識在地文化最貼近的方式。
直到現在我仍然會想起離開厄瓜多的前夕,單親媽媽的室友帶著她兒子在廚房與我們分享傳統 Empanada 餡餅的做法與她的家傳食譜。我還記得煎得酥酥香香的外皮與滿滿起司內餡的濃郁氣味,味道很單純卻是屬於那塊土地上的人們的共同記憶。
又或是在秘魯短居的某一天,聽著剛從北方探親回來的秘魯媽媽跟我介紹他們老家的各式特產,說著說著就拿出一隻冷凍的 Cuy (天竺鼠),說是特地帶回來要烤給我吃的!當下我深刻體會到飲食習慣所承載的文化記憶,原來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緊連著每個民族的日常生活。
於是,原本那只發亮的鍋子隨著我們移動的腳步,也有了歲月的刻痕。這場旅行也因為每一個精彩的飲食故事多了不一樣的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