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Private Kitchens
口述=劉莎麗
與先生Sam在泰國相戀,嫁到臺灣已有20年,原本不諳廚藝的莎麗,卻因為想念家鄉的媽媽味而開始做菜,一年多前決定開放自宅,分享泰國家鄉料理。
撰文=曾威廉
攝影=Ryan Chen

某天接送完孩子下課,一個人坐在一樓客廳,倚著窗靜靜獨享午後時光,突然間,好想把此刻的幸福分享出去,當天晚上就跟老公說:「倒不如邀請朋友到家裡吃飯吧?我們來做些家常料理給大家吃。」起初Sam不答應,由於他從事貿易工作,時常出差不在臺灣,不放心讓不熟的朋友到家裡來吃飯,之後想開放廚房的念頭就一直懸在心上。
從小在泰國鄉間長大,在母親跟12 位兄姐的印象裡,我是不懂做菜的么妹。嫁到臺灣,由於太過想念家鄉味開始動手做菜,沒經過正式的廚藝訓練,也沒有母親一旁指點,所有料理都是經過不斷嘗試,加入臺灣本地香料、食材, 努力還原記憶中的味道。雖然遠在臺灣,還是能透過網路跟親人密切聯繫,每作一道菜,就會上傳到Facebook,姊姊就會拿給母親看,指著圖片說這是莎麗做的菜。有一年回泰國過年時,她欣慰的對我說:「你做的菜,媽媽都有看到。」
晚年母親身體不好,全靠家鄉的姊姊照顧,看在眼裡,其實有百般不捨,也不願自己因為距離,沒能盡到孝道。幾年前當她臨終時,特地把我的女兒叫到身旁,用古法炭火教授拿手菜――泰式炒河粉,叮囑他們回臺灣要做給我跟Sam吃,還特別強調這道菜連我都不會做,就是因為一句:「莎麗不會做菜。」激起了我對料理的熱情。
回臺灣之後我跟Sam說:「回來吧,我們來把媽媽的料理分享給更多人。」他毅然卸下副總職銜,夫妻倆便開始著手策劃家庭廚房。由我掌廚,Sam負責採買、備料,把原本一樓的客廳改成開放式廚房,通常會放置約莫14 人左右的座位,遇到特殊情況會再增加。春秋之際的晚餐時段天氣較為涼爽,很常遇到有人要求坐在室外庭院,別有一番風味。
「莎麗」不是一家餐廳,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料理背景,來吃飯的也不叫作客人,是莎麗 跟 Sam 的朋友。把廚房開放的用意,是為了讓 更多朋友嚐到泰國鄉間風味的家庭料理,也是 我始終強調的「媽媽味」。母親臨走前,我說 出想在臺灣開餐廳的心願,只見她握著我的手 說:「做好,盡力做好就好。」這句話很常在料 理過程想起,切著新鮮摘取的檸檬葉,獨特香 氣溢散的同時,像是她陪在身旁,看著我做菜。
經營私廚最快樂的事莫過於分享,能透過味蕾感動人心,朋友在莎麗家能吃到泰國的古早味、媽媽味,嚐出菜餚裡滿滿的思念,感受我愛母親的方式。新鮮食材跟香料是莎麗廚房裡最重要的元素,只要來過家裡作客的朋友,我 們會紀錄當天菜單,搭配節令食材,盡量變化 不同菜色,佐入從院子裡採集的香料,是外面吃不到的道地菜餚。所有料理的調味,遵循母親習慣取於中庸,要再酸、再辣就隨個人口味自行調整。
自從開放家裡廚房邀請大家來用餐,跟 Sam 兩人的生活變得更有趣了,看著預約表期待不同朋友來訪,像是舉辦一次又一次的派對,帶著不同驚喜上門。參與許多朋友人生中的珍貴 一刻,有紀念日、同學會、求婚、生日,原本期待從料理帶給別人感動的我們,卻時常被感動。細讀朋友來訪時在本子裡留下的字句,是我跟 Sam 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原本生活平實簡單,有著屬於自己的幸福方式。現在這份幸福隨著料理的香氣不斷擴散,從原本四口一 家,變成好幾千人的大家庭,所有感動都是在天上的母親留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