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生活品 用了就知道 不需多說

Cover story Many Items in Daily Use

口述=林貴生
二年前創立了「木質線」,想透過木作和織線創作出有質感、有溫度的生活器物。每年會舉辦兩次展覽,目前則不定時在簡單市集擺攤展售。

每天與木頭為伍,是林貴生最開心的事。
每天與木頭為伍,是林貴生最開心的事。

從國中開始,我對「工藝」就很有興趣,同學們放學回家是溫習功課,我則是拿出家政或工藝課的作品繼續精修,到了高中接觸木頭模型的製作,訓練出觀察力和精準度,也為我木工創作這條路打下基礎和堅持的執著;保送進入師大之後加入了陶藝社,由於陶土材質軟、可變性高,手捏的線條充滿了柔性的情感,因此開啟了我的感性面,再融合以前木作的理性與準確,讓我在木工工藝的創作上得到了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我對木頭的情感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我是在彰化長大的鄉下小孩,每天在山林田野間玩耍,崇尚自然可以說是天性。小時候對木頭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外婆家的木造房子,還有那張媽媽嫁妝的檜木桌,我不管做什麼事幾乎都在這張書桌上,對我來說,身邊這些木頭做成的器物,不但是我最熟悉的素材,更是天天用得到的生活品,所以念研究所時,我有了將工藝轉化到木頭材質上的想法。

「工藝」並非「藝術」,它是貼合生活習慣、大 家都可以拿在手上觸摸的器物,而不是掛在牆上遙不可及的擺飾,這就是我創作的初衷和作品想傳遞的意念,我想要人們用手去感受木製品的溫度,所以物件本身只需要簡約的線條,不需要過度的裝飾,這樣才能真正走入生活中。

我想讓工藝品生活化,所以我會觀察、推想人們在使用器物時的情境、感覺、需要的功能等,因為製作出來的餐具、茶器、文具在被使用時所產生的痕跡,都代表著一連串的記憶,會為生活留下美好的印記,正因如此,我希望這些木質的生活器物可以經久耐用,所以尋找好材質、製作好用的生活用品,再經過實際使用,加以修改至順手,已經成為一種用了就知道、不需多說的堅持。

 

創作歷程上的精神,也反映在我的生活面上,我 是務實的金牛座,買的東西基本上都以具有實用價值為主,我在挑選生活器物的時候,第一個重點考量一定是它要有用途,裝飾性則是次要。在風格上,我比較偏好帶有手刻痕跡、材質天然,又有日系設計感的手作品,像是陶杯、木盤、玻璃壺、鐵壺、竹子製品,這些每天用得到 的都是我會採購的品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 素,就是手作職人投注在作品上的情感,這種「人的成份」會影響我的購買欲,有故事、有溫度、有巧思的生活物品,不只實用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藏。
至於去哪裡買嘛,因為我個人喜愛日系設計,覺 得日本人的手作品貼合人的使用需求,換言之 就是比較有人味,但通常我較少去店家,他們多 半會依照市場趨勢挑貨,雖然嚴謹卻少了趣味 性,所以我喜歡去日本各地的手作市集尋寶,也 順便可以跟當地的創作者交流、尋找靈感,在市集上透過面對面的對話,我會知道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背後的故事、創作者的感受,自然也能解價格貴的原因。
當然,理性的我也免不了會去注意每件作品的線條精準度,思考材質是否適合在臺灣的氣候下使用,不過在市集上最吸引我 的點就是手作物品都不會一模一樣,現場可以從各種角度仔細觀察,挑選到自己喜歡的紋路,把最順眼的帶回家,這也是我不太會在網路上購物的原因。每當手上捧著購買時就已經刻下記憶痕跡的生活器物,在使用的時候總是覺得特別溫暖,心情也會跟著好了起來。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