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比創造困難


創意現場   ✷   彭星凱



距離《小日子》初次向我釋出雜誌設計改版的想法,已有兩年多。原先為進行改版而被召進團隊,但始終未能有機會討論出具體方向,也因為當時的自己對雜誌領域並未深入理解,無法給予《小日子》明確且有力的幫助,每個月進行封面企劃的版面安排工作,這件事不知不覺就擱置了 20 多期,只能畫畫小插圖抒發我對當期議題的詮釋。

無論在商業目的或說起來有些嚴肅的社會責任,「改變」是公眾品牌必然的追求。社會結構中掌握著聲量的企業、媒體、知名人士,領導著單向接收訊息之大眾的價值觀,其影響可能是對行為模式的改變,如因特殊節慶而進行有別於日常的飲食與購物,或抽象如流行趨勢與大眾品味偏好,或常聽到的社會共識等。

「創造」是對未知的探索,觸碰巨大世界未曾被挖掘的部分,有時依賴經驗與方法釐清已知,有時則仰賴運氣,無論從何種脈絡成形的創造,都(自願與非自願地)逃離不了部分因實驗而產生的結果風險;而「改變」的困難,來自現有的多重限制與過去留下的包袱,曾經引以為傲的,都將成為改變的阻礙。相較「創造」對自我負責的賭博性質,「改變」更承擔了對工作團隊與顧客的責任,為改而改,又會透露出對「不變」的焦慮,很難拿捏。



IMG_0144
照片提供 彭星凱


《小日子》創刊初期,即以生活議題挑戰臺灣商業雜誌的框架,卻也同時被歸類成小的、文青的、與實質獲得脫節的。但日子很小,人卻很大,對於不同生活型態持續的切入、認識與引薦,《小日子》的世界觀逐漸完整。精神價值與物質同等重要,認識他人的生活,我們能夠更加理解身為人的自我與唯一性,進而認識自己,再成為自己。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對改版的想法便從最初「創造新的精神,跳脫舊路線」轉變為「更精準地傳達核心價值」。

同時,《小日子》的筆者們對字句的嚴謹態度也不曾因雜誌具時效性而有懈怠,以製作書的態度來面對雜誌,這也成為了新版設計的準則。於是方向確立了,在 57 期,終於進行四年多來首次的大幅改版。(以下內容,能從本期與 57 期的頁面直接參照)

我們首先將影響閱讀節奏的廣告統一移至最前,並更新封面故事以外的版面設計,讓單元個別的次序與特色更加明確。包括:〈一件事〉變得專注,專欄讓人能安心閱讀;〈北臺灣旅人日記〉與頂替的攝影單元〈攝影師行走手記〉讓整本雜誌有以圖像為主的喘息空間;〈工作室的日常〉以具空間感的版面回應主題等;雜誌最後的〈小日子享生活選〉與讀者回函,也更為精緻且乾淨。希望讀者能夠從設計當中感受到這不全然是商業考量,而是我們真的想要分享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附帶一提,自從「小日子商号」開幕後,編輯團隊便搬到店面樓上,隨時能帶馬克杯下樓點杯自家的冷泡茶或抹茶拿鐵,真是令人羨慕。)

私心上最讓我興奮的,是重新省視了對照片的使用與安排。引導出每位攝影師的作品氣質,表達其藝術性而不再以文字的輔佐說明作為主要功能。這個轉型帶來的挑戰,會在未來每一期不斷地以新的姿態出現。讓整本雜誌圖文並肩齊行,一直以來都是國際生活雜誌的標準,而我們終於在《小日子》上跨出步伐,走出臺灣雜誌過度傾向文編視角的現象。而攝影師們將如何回應這樣的改變,又這樣的改變能為國內的攝影業界帶來什麼樣的風景,讓我期待。

最後是最繁瑣也最工匠的文字調整作業。「工匠」並非貶義,而是指無法偷懶,無法依賴靈光跳躍完成的工作。我先是重新設定英文與數字的字體。繁體中文字型的匱乏,讓英數字的搭配顯得更為重要;閱讀的感受是抽象但極為敏感的。英文從原先日文字型的附屬歐文,改為兼具現代設計感與文學風格的「Capitolina」,數字則換成閱讀性佳但性格收斂的「Minion」,讓在段落中零散出現的英數字成為點綴,但不突兀顯眼。

讀者能從這兩期開始,看到段落中的每一行,若以標點符號作結尾換行,皆會稍微往右偏移,以補足文字團塊凹下的視覺缺口,標點與標點間的關係也更為協調、舒適,直、橫排皆因應文字大小與用途有各自的間距修正。新版型預設有 12 種基本文字樣式,好讓未來將版型交接予公司內部的美術設計後,能夠更妥善地維持細節品質。相較於一次完成的書籍,是否能輕鬆地將設計程序化並延續到未來的每一期,會是雜誌必須加以費心的部分。

這些細碎工作建構出《小日子》的翻讀體驗。它與讀者既近又遠,是設計師不說也不需要說,讀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的東西,但我們都已感覺到它,並享有它,藉以優雅地取閱每個文字。

改變是向理想邁進的選擇,也是自我反思的體現。《小日子》是一本受讀者喜愛的雜誌,被看見卻不耽溺於此,反而對現狀表示不安。他們不是設計工作者,卻具備著設計思維 ── 一種朝「更好」前進的思維。這些改變,必然會再渲染到讀者,甚或競爭者們,觸發更多改變,逐步提升大眾對美學的要求。關於「走在前面的人」該做的事,他們已以自身示範。●






彭星凱 平面設計師。圖案室.空白地區工作室負責人。學學課程講師。 2003 年起執業至今,於 2018 年成立圖案室有限公司,致力臺灣經典品牌產品再造與平面設計推廣。著有散文詩集《不想工作》、作品集《吃書的馬》、及論述著作《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