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訝】從城市外帶 一份美味的野餐人生

Cover story La vie est d’ailleurs

撰文=拔林 
攝影=劉森湧 

 

火車站是嘉義的市中心,正對中山路舊稱「大通」,自日治以來就是繁華大街,而從大街上縱貫的蘭井街,始自荷蘭時期,那是一條窄小的街巷,混合磚木造的老房子裡頭有傳統印刷廠、春捲店、舊鎖店、食品材料行等⋯⋯ Mia 開的早午食店「糜訝」打著一把紅白條紋的海灘傘並列在老市井裡,像導演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影。

 

152
「碰碰諸羅山」的屋頂是 Mia 午後曬太陽的地方,晚上偶爾有小型音樂演出。

離家六年 意外發現 故鄉的美好

嘉南平原出生的孩子多少都有離家求學的經驗,嘉義長大的Mia自然也是如此。學校畢業後就在臺南工作,原本在設計公司做設計助理,人生的目標就是努力在專業路上前進。離開嘉義將近六年,Mia從沒想過再會回到印象中「很無聊」的故鄉生活。遷出年輕人嚮往移居的臺南,Mia回嘉義的決定不僅出乎家人朋友的意料,連她自己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

「當初決定離開臺南,是想脫離舒適圈,轉往臺中或臺北發展。」Mia說:「原本以為這裡不像臺南有許多好玩店或人,後來因為和《慢漫刊》合作,意外認識許多有趣的人,才發現我跟嘉義超不熟的。」因為《慢漫刊》主編陳世岸的引介,Mia結交了「Daisy的雜貨店」的德西、「Bless咖啡館」老闆發哥、從事手作衣的阿桂,並意外和「碰碰諸羅山」的老狼成了室友,從此跳入嘉義小美好的編織圈。

以自己最熱愛的早餐 佐以家鄉景色 帶出全新滋味

「我喜歡早餐,因為早餐是精神的來源。」回鄉展開新生活的Mia,從自己熱愛的事物著手創業。她自己畫了圖、請木工師傅幫忙釘了臺小攤車,每天早上用小金旺拖著到嘉義大學門口賣早餐,偶爾也在朋友的小店外巡迴擺攤。「我喜歡攤車,以嘉義的老房子為背景擺攤,有種很奇妙的氛圍。」

Mia的早餐攤車穿梭在巷弄裡,停駐在樹蔭下綠地前,她的行動改變了在地人吃早餐的方式,人們不再匆匆地買了就走,反倒是就著路邊風景享用起餐點。「早餐」與「野餐」意外擦出火花便成了「糜訝」一大特色。

攤車生活實驗了半年多,機緣巧合下,Mia在蘭井街租下老房子,流浪生活才落地生根。在她親手設計的小店內,客人總愛坐在吧臺前和做早餐的Mia聊天,而小房間鋪上人工草皮,模擬當時在公園擺攤的情境。不同於一般早餐店,「糜訝」供應藤籃、野餐墊與雜誌,歡迎人們將早餐外帶到戶外享用。

 

MG 0074
「糜訝」供應現點現做的歐姆蛋,是嘉義少見的早餐樣式。

放慢速度 看到樸實的不同面貌

「我很喜歡發哥(Bless 咖啡館老闆)的生活方式,他可以將所有細節都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例如將路邊發現的野植物變成當天店裡的瓶花,或者為一只殘件找到很美的用法。我想那大概是因為放慢了速度,才能夠注意到事物的不同面,自然而然培養出的審美觀吧。」Mia笑得眉眼彎彎。她說:「雖然臺南生活很多彩多姿,但嘉義的樸實卻可以讓人好好重視生活,發現內心的平靜。」

Mia 從小家裡採取軍事教育,以前除了唸書、上課、工作,很少思考「玩樂」這件事情,回到嘉義,也有了不同的生活思維。早上七點開店,下午兩點收店,剩下的時間怎麼打發?每天這樣會不會很無聊呢?「等下我們要去仁義潭散步喔!」說著,Mia 車騎得飛快,小金旺奔馳在番路鄉山道,一個轉彎,掠過樹梢的浮光被速度抹成翠緞子,綿綿軟軟地送來有小黃瓜味道的山風。

 

MG 0316 1
咖啡小店Bless,是啟發Mia 開啟新生活的重要場域。

人生沒有白費的嘗試 任何努力 都有意義

真正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環境刺激,而是要懂得在生活中找出樂趣。Mia 說:「現在的生活像是意外插曲,雖然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回老本行,但我想人生的每一段路都不會白費,這些經驗搞不好將來也會派上用場。人生是很難說的。」在這裡,不管是生活或工作或休閒,都能用「美好」為主要選擇標準,人生總是環環相扣,Mia 相信,這份將人生過得美好的能力,將從此存在她人生裡。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