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有多久沒認真寫字了?
物外設計用一枝筆找回生活溫度
┃物外設計┃

廖宜賢(右),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物外設計共同創辦人。楊格(左),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物外設計共同創辦人。兩人原本是同事,因為經常討論設計想法,逐漸培養默契,遂一起創業,成立設計公司。致力尋找人與物之間的情感,他們以黃銅筆做為媒介,傳達文字的重量,同時尋求生活之美。
午後的臺北依舊陰晴不定,灰濛的天色是大雨即將落下的訊息。物外設計的宜賢和楊格,帶我走在興城街上,兩旁有許多小型金屬加工廠,聽不見機器忙碌的運轉聲,取而代之的是老街巷的幽靜。兩人創業初期,經常到這條街為作品尋找零件,邊走邊說著聊不完的回憶,看著原本的黑色車床廠變成白色文青店,如今又掛上待租的招牌,街區的蕭條不言而喻。順利買到零件後,趁著雨未落下,我們便驅車回到兩人的工作室。
工作室坐落在住宅大廈的七樓,即使天氣並不清朗,兩扇大片玻璃窗卻為室內帶進些許明亮的生氣。離大門不遠處的大木桌上,宜賢和楊格擺放好這些年的作品,只見那些散發溫潤質地的黃銅筆,整齊排列,宜賢拿起其中一枝告訴我,筆身上深淺不一的琥珀色,是黃銅經過使用後,為時間留下的痕跡。

「當一件事慢慢被削弱時,它浪漫的成分就會越來越顯現出來。」宜賢說,寫字似乎漸漸被現代人遺忘,但我們總會在某個重要時刻,想要親手寫一封信或卡片給珍視的人,現代人書寫已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傳達情感與責任。於是宜賢與楊格以筆作為題材,希望透過喚醒文字的重量,讓人們創造自己的記憶與故事。而選擇手感較沉穩的銅做為材質,是因為銅有種隨著時間和觸摸改變色澤的特性,更能真切傳達寫字的意義。
回顧兩人的相識,過去在同間公司工作,因為坐在隔壁,被分派一起執行許多專案,進而時常分享設計想法,磨出彼此的默契。先後離職的兩人原本說好,將過去對設計的種種想法實現後再去找工作,沒想到第一件作品「相機燈」卻意外受到喜愛,帶來許多機會,就一路走到現在。
設計師個性總會帶點自我,好奇兩人是否有過意見不合,宜賢笑說當然有,但幸好最後都能找到合作的分寸與默契。大學念數學系的宜賢,理性多於感性,與感性大於理性的楊格,個性恰好互補,當遇到爭執時,兩人知道必須暫停,喝一杯咖啡,或散個步,休息過後繼續討論然後找出折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