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黛
作家,著有《LIMA原住民女性傳統藝術 泰雅染織的復原及新生》、《散步阮台南》、《家族記憶》、《七種民宿的旅行》等書。
松浦彌太郎的書一向容易了解,並兼具實用性,多半是信手拈來一筆,卻是信念的傳達,比方這本《不再為錢煩惱》裡,他所提到的「和錢交朋友」。在他口中,金錢成了一種朋友往來的關係,的確如此,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對待就會呈現該有的情誼,時濃時淡,總是多次翻滾後,才會理解自己,也才懂得怎樣與人相處。
它的確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陪伴,有人喜歡黏膩、有人享受孤寂,但無論性格如何,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明白節制,相互尊敬,對於別人的善意能心懷感謝,透過彼此的付出,兩人都會快樂,如果只是一昧的索求無度,感情是無法延續。若過於偏執己見不願誠心誠意,那久了,對方也會敬而遠之。
將金錢擬人化,當成是一個朋友,也許會讓人打從心底再一次去認識自己與錢的關係,而重新看待。
我想起身邊有個朋友,她每日在睡眠前的最後一刻,拿一塊四方棉布置於桌上,然後取出皮夾內所有的東西,一一盤點,重新摺疊整理,將千元、百元大鈔分門別列、歸向正面、排列,仔細服貼每道折紋,再方方正正擺進皮夾;便利商店的點數,放在備妥的塑膠盒;銅板仔細擦拭乾淨,以十元三個、五元兩個、一元五個的數量放進零錢夾,多餘的放入撲滿。發票整潔的用迴紋針固定,擺在夾鏈袋內。
她的皮夾,每天就像個節制而乾淨的女人,明朗而俐落,隨時保持矜持而完美的狀態。她對皮夾的禮遇態度反應在金錢上,這種 待客之道,明確表現出愛惜。對於她的認真,我總感到敬佩,甚 而受影響。我想,這就像松浦彌太郎在這本書裡想與大家分享的 ──「原來只要稍微改變思考方式,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生 活和工作就會發生改變。」對人如此,對金錢,其實也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