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九哥
本名黃建忠,大稻埕出生長大,擔任展演策展行銷團隊掌舵者多年,來到重建街後找到第二春 ;從此,每周有好幾天,待在老房子裡辦公、陪客人聊天、看海。
撰文= 葉思吟
攝影= 欖仁
我在淡水中正街上開了一間工作室,長達十年,距離九崁不到5 分鐘路程,卻從來不知道有重建街這個地方,直到去年初,有位朋友帶我參觀「香草街屋」,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淡水真正的老街」在這裡,感慨過去那些年竟錯過如此美好的地方,當下便許願希望能來此「做點什麼」。
想為社會做點什麼的想法,存在腦海中已很長一段時間,之前曾遇上一位三芝的陶藝老師,深受他對藝術創作理念的堅持觸動,但也從中看到台灣藝術家的普遍困境,因此暗想哪天或許能建立一個藝術交流平台;只是之前,一直尚未想清楚該如何做,直到遇見重建老街,才發現原來在等的是這個!
於是,從戀愛巷那邊開始尋找有意出租者,直到現址的28 號,才有點眉目 ; 不過,房東太太雖有意願出租,卻還是須經過家庭會議的討論,他們自己已有幾年沒有使用這個老空間,帶我來看房子的時候,還很客氣地說:「不急著決定,你先看看再說」,言下之意,他們很清楚老房子的狀態,不敢奢望別人會有意願。
我在房東同意下走( 攀爬) 上二樓,那時候屋子的毀損程度,如今已很難想像,不僅樓梯已經無法正常行走,連樑柱都有些傾塌,地板也是岌岌可危,或許你現在踩著地板,還會聽見一些聲音,地磚還是有些許裂縫,牆面也沒有修復完好,但這其實是我可刻意「保留」結果,想讓參觀者見識到老房子的另一面韌性。
專家對老屋修復方式各有主張,而我採取的是盡量維持原狀態的態度,期待來到九崁的人,能夠透過未經過多整修的樣貌,從中認識老房子構造的美好,因此是否能夠將老房子維修以達到最大使用效益,反而不是我主要的考量 ; 從一開始,我便親力親為,除了少數工程必須仰賴工人技術外,自己能做都盡量自己來,即使到現在也還是一樣,主要還是考量唯有自己才清楚哪些要保留,深怕若完全交
給施工工人,可能一夕間「珍貴的」古物就被拆除了。
一路走來,我堅持善用原本空間裡的材料,經由每天動一點點的積累,逐步整理出現在樣貌,無論是窗戶木條的拼貼、房門板的挪用、甚至曾被丟棄在地上的日據時期糖果盒…,僅運用金工或者以簡單的支架撐住,再加上木質貼皮等作法,讓整體空間大為改觀;我不捨得丟棄屋中的一物一木,因為每樣東西都蘊含曾經在此的無限記憶。
房子裡的照明燈光,也是我善用廢棄媒材重製,例如取自冷氣出風口的孔管,簡單改造後變身獨特的燈飾,曾有多位外國人來此參觀大為驚喜,數度詢問價錢,可惜我把它們定位為「非賣品」,只展不賣。這麼作,無非想讓更多民眾知道,很多東西看起來很無用,但其實可以這麼玩 !
而這也是我想傳達的生活藝術概念,「九崁28 號」只是一個交流平台,如果說要靠「賣東西」營生的話,那肯定是活不下去,咖啡和茶在這裡也是非賣品,端賴來客隨心意奉獻,不管是上網、看書或者畫畫,甚至於使用插座也不額外收費,出發點在於希望來到這裡的人,能在隨性氛圍下待久一點,好好體驗老房子的美好。
天氣好的時候,我喜歡坐在二樓陽台上處理公務,翹著腳眺望淡水河上的船帆往來、欣賞落日夜景,老房子一年四季不需要吹冷氣,在台北還能在哪享受到如此愜意呢?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之『開一間店 大步實現生活想法』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