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們値得更好的生活
母雞森林野放計劃
一種田園生活 母雞放養計劃

每日清晨,側院傳來母雞咯咯咯的叫聲,不一會牠們便會窩進巢裡下蛋。這幾隻母雞從破殼的隔天就被我一路養到一歲多,生蛋之於牠們已十分熟練,生完就像沒事一般繼續喝水吃食,理毛曬日光浴。
成年母雞的主食是碎米,用電鍋蒸煮後拌些米糠,佐以日常吃剩的菜渣碎骨,即拼湊為牠們的飲食地圖。但由於我們倆口之家的廚餘通常不多,我會再砍些咸豐草捆綁成束,每回都見牠們吃得興味盎然。
可我總覺得母雞的生活還缺少什麼。
一日我從鄰側荒置的黑瓦老屋上隨手拔了幾株腎蕨,牠們一如往常熱烈吃個精光,那個當下我突然有個念頭——「不如把母雞野放到菜園吧!」那兒的大樹與灌叢高低錯落,有烏桕與血桐可遮陽,還有叢密的月桃與野薑花、菅芒與蘆葦、樹薯葉與昭和草。相對於原本一坪大的側院,或許牠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那座被一米高的水泥磚牆圈起的菜園,是村子裡的鄰居阿姨借我開墾的,約莫在民國五、六十年曾是飼養鰻魚苗的魚池,如今池水枯竭,土層漸豐,多樣化的植物在此自然生成,但因竹根盤錯,我栽植的作物始終生長不佳,心一橫,索性把整座雞舍搬來這裡。初入野地的母雞,一會啃食蕨葉,一會再啄兩口初發的嫩芽,有如誤闖糖果屋的貪嘴孩童,像左邊嘗一口蛋糕,右邊舔一下冰淇淋,一切都新奇萬分。
放養首日,所有母雞仍沉浸在飲食爆發戶的狂喜之中,其間最神經質的母雞「白腹」卻顯得幾分不安,突如其來的鳥鳴或風吹拂樹的聲響都能讓牠瞪大眼睛警戒,然後當白腹一發出少見的警戒音,其它母雞就像荒漠上的狐獴那樣抬頭定格,神經兮兮的樣子異常滑稽。
一路陪伴牠們到傍晚,以確保雞群能順利歸巢就寢。天色未暗,白腹老早就來回奔走鼓吹眾雞歸巢了,牠一面適應新雞舍環境,一面希望大家快點跟上,但其它雞都還沉浸在糖果屋的喜悅裡低頭找蟲,白腹就這樣一會跳上雞舍,一會又跳下來扒幾下土,可是牠根本無心找蟲,一心只想盡快在天黑前安置就位。
嶄新的環境突顯了每隻母雞截然不同的性格差異——有人沉穩,有人魯莽,有人敏感,有人奸巧靈快。而我最愛虛擲大把大把的時光貪看牠們的一舉一動。●
文、攝 李盈瑩
李盈瑩 現居宜蘭,飼養小雞數隻、耕作辛香蔬果 30 餘種。著有《花東小旅行》、《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台灣小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