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尋找事實
而不是說劇情


一種影像 向被禁的獨立紀錄片致敬


《午朝門》。
《午朝門》。


承辦紀錄片影展多年,一直覺得台灣是整個華人世界最適合發展紀錄片的地方,在 2014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特別挑選近十年來值得一看的中國獨立紀錄片,讓台灣觀眾有機會觀賞長期受到打壓,創作之路愈趨艱難的中國紀錄片。

早期的中國獨立紀錄片被西方電影圈批評,無所不用其極地用激烈手法來引起關注,但是這幾年卻開始轉變。這些年輕導演開始思考「紀錄片是什麼?」,調整題材以及拍攝方式,因此題材不只有抗爭、激進的議題,還出現不少實驗性質、影像藝術、調查報導等的紀實影片,回歸對於不公不義揭發的題材。

中國紀錄片之所以會被政府限縮,是因為題材往往都碰觸政治議題上的禁忌。像是小有名氣的導演杜海濱拍攝以川震為題材的《1428》,拍攝之前毫無企劃與腳本,就在川震發生後,拿了攝影機突破封鎖繞路進入災區,由於災區幾乎遍地荒蕪,他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流浪漢,就跟著流浪漢走遍災區,取景長達月餘,逐漸拼湊出川震災區的真實樣貌。「尋找東西,而不是說一個故事」,這樣中國紀錄片也愈來愈多。

中國紀錄片中,有好幾部片的場景都是在廣場發生, 攝影機固定架設好, 對準廣場上每天不一樣的人站在肥皂箱上,不停地公開講話,這些人講家庭糾紛、生活不滿、抱怨政策等,連續拍攝好幾個月。這樣的影片乍看會覺得很枯燥,但是靜下心來看,了解公開演說的形成背景是來自於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的語言能力被訓練能夠組織言論來影響其他人,達到統治者的政治目的,但是現在人民卻用這樣的方式來發表反對的聲音。

拍設長達 12 年,片長 315 分鐘的《上訪》,就是記錄了廣場上的演講活動。由於拍攝時間長,被拍攝者的樣貌隨年齡改變,可以看得出來十幾年下來,這些人的人際關係從親密到疏離、對現實種種有甩不掉的不滿與糾葛。《午朝門》也是記錄一群人近似精神分裂,每天固定到午朝門廣場上,有條不紊、邏輯緊湊地表達對各種面向的不滿,從中看得出來體制改變思想的痕跡。

這種沒有憤怒、沒有喧囂謾罵、看似溫和的紀錄片,卻能從中隱約嗅出中國十幾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很多人前仆後繼地想要抓著時代的尾巴,過好日子。但仍有一些人放棄跟上時代脈動,耽溺在舊時代情結裡,這些人的不滿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代表了中國這些年的改變。而這些紀錄片導演盡可能用旁觀手法,沒有多餘影像修飾、聲音點綴,卻一槍打中時代轉變的問題。

影像工作者的世代交替也是這次選片中觀察到重要變化,像是《飯碗》這部片,就是還在念電影的學生導演拍攝,從中卻看到類似台灣知名導演擅長對小人物關注、用傾聽方式來刻畫的手法,這些學生導演未來都有機會用更成熟的方式帶動紀錄片產業的成長。

台灣的紀錄片產業近年題材偏向溫馨勵志,這樣的發展是令人擔憂的,因為真正的紀錄片精神是要揭發不公不義,原創的紀錄片甚至應該要讓觀眾可以察覺生活中被忽略的細微變化,才有可能喚醒觀眾對於世界的觀察能力。中國的獨立紀錄片接連被禁,前途未卜,希望能夠藉由這次影展,向這些獨立創作者致敬。▍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主題:「再見.真實」近 140 部優秀精彩的紀錄片作品 
期間:2014.10.9~10.19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新光影城、府中15 國家電影中心
官網:www.tidf.org.tw





口述 王派彰
文字整理 鄭曉雯
圖片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王派彰 原本學習繪畫,隨後赴巴黎學習電影與藝術理論。 參與創立「影像運動電影協會」,曾任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策展人、光點台北國民戲院影展策展人。目前任職於公共電視。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