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1     Life as a house


耗時四年 修改百次
從不斷犯錯及學習中蓋出五座勇敢冒險之家


┃ David ┃


17
離開臺北,離開水泥屋,打造了在大自然懷抱中的家屋。


David 一個想為身邊親愛的人打造小屋的實踐者,從對建築一無所知到目前正在蓋第七間小屋,相信打造家園是一種生活進行式。




一個想為身邊親愛的人打造小屋的實踐者,從對建築一無所知到目前正在蓋第七間小屋,相信打造家園是一種生活進行式。

2008 年金融風暴發生時,整個產業環境充滿變動與不安,看似衝擊卻真正鼓舞了我,既然都已經想要換生活,不如就這個時候啟程吧。我把房子賣了、公司收掉,決定踏出這一步,期待自己下半輩子終於可以好好過「生活」,而不只是求生存。

蓋房子,我是個門外漢,所以邊做邊錯,邊錯邊學,這些家屋就是這樣蓋出來,不太精準、好多地方總是得邊補邊修,但我是以住的想像來蓋。我知道很多人想蓋房子是去找設計師,但我認為,人跟人的溝通很難,自己心中夢想的家屋設計師能夠畫出來嗎?所以我跟太太兩人,偶爾有朋友來幫忙,就傻傻地開始蓋。一開始真的錯誤百出,像是客廳壁爐,我們在牆裡挖個洞,鑽出煙囪想說完成了,來燒柴吧。開始燒了才發現怎麼煙出不去?後來查資料才學會原來壁爐與煙囪有適當的比例與運作訣竅。



72
親手蓋出的家屋是永不褪色的記憶。


這一路太多挫折和失誤,都是慢慢修正,舉一反三。像是以木頭造屋,即使我們都知道臺灣氣候並不適合木造,因此結構以C型鋼完成。但其他部分還是想使用木頭,原始的木頭是很美的東西,你想要它持久,加上很多有的沒的就失去味道。開始打造後,木頭比我們想像中腐壞地更快,但邊壞邊修,現在我學會戶外部分、主要結構都不用木造,但其他部分我仍然願意為了享受這樣的美,去欣賞它,也承擔修補它的辛苦。

我的造屋計畫就是沒有計畫,唯一的方向是想蓋給女兒和姪女們一人蓋一間。「房子是給人住的,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想像,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家呢?」所以每一間都是參考她們的意見和地形特質,當小女兒說想要山洞或樹屋時,我怕山洞會挖到累死,所以在這片土地上找一棵健壯與岩石交纏的大樹,輔以堅固的鋼架,終於還是蓋了一間樹屋給她。這間樹屋像個小島需要經由吊橋才能抵達,我很自豪,誰的家裡有吊橋呢?



6
主屋戶外休憩空間,沒有冷氣空調,卻有來自太平洋的自然風。


自己蓋家屋,現在有很多書籍與網路資料可以參考,但技術的討論還是要回歸到打造的目的。這個家屋從決定、到建造,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也持續著讓我們創造生活。所以其實房子的型態可以有成千上百種, 但家,只有你能夠自己打造。







口述 David
撰文、攝影 小海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