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 | 日日時光


熱鬧裡的孤城
沙卡里巴





DSC 5884

臺南市中正路與海安路交叉口,駝著背的老奶奶顧著一袋袋切好的新鮮水果駐守在沙卡里巴(現又稱康樂市場)入口,日復一日地看著中正路來來往往的車潮就這樣過了大半輩子。每當我回到沙卡里巴,老奶奶都會輕輕點頭微笑著說道:「轉來啊。」(註1) 習慣臺北忙碌生活的我常常聽到這句簡單卻熟悉的問候才意識到,自己回家了。

位於臺南中西區的沙卡里巴,日語是「盛り場」意思為「人潮聚集的地方」,早期是日本人特別興建的遊樂區,除了歌舞伎與江湖賣藝表演外,也吸引了許多露天小吃攤入駐。光復後,沙卡里巴內的小吃攤更是蓬勃發展,這樣的盛況也連貫帶動了周遭的電影娛樂產業,全盛時期中西區更被稱譽為「電影里」。娛樂與小吃產業共榮現象使得當年沙卡里巴可以說是臺南人潮、錢潮的代名詞。


3 2
DSC 7152 1

我出生時代的沙卡里巴已無法跟早期盛況相比,小吃攤多數外移,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成衣批發廠,少了過往人潮但仍然保有市場特有的朝氣。每天早晨準時被鞭炮聲叫醒,爬下樓與爺爺一起吃著吐司抹花生醬夾蛋,配上一杯溫熱杏仁茶,吃飽就跑出門跟左鄰右舍拜年說「勞早,新年快樂。」(註2) 到處收集過年的喜糖,這是我小時候春節回到沙卡里巴最熟悉的記憶,「勞早」也成為我這個臺北成長的小鬼最早學會的一句臺語。然而 1993 年海安路的拓寬工程更注定了沙卡里巴逐漸被世人淡忘的命運。

2002 年海安路拓寬工程完工,重新開啟了中西區觀光產業的發展,2012 年閒置十年的海安路地下街改建為停車場,為逐漸熱絡的中西區提供了 932 個停車位,紓解了觀光產業發展下的交通壓力。拓寬後的海安路孕育著中西區產業發展下源源不絕的生命力,然而封閉了 20 幾年的老市場沙卡里巴也因此成為時代變遷下的犧牲品。


1 3

爺爺離開後我與沙卡里巴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再有鞭炮聲的過年與日漸增加的閒置店面,成為如今沙卡里巴最寫實的景象,左鄰右舍的長輩親切笑容與問候都在,只是頭髮也漸漸染上了歲月的白,而我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到處要糖果的小孩。 去年年底因老家整修回到臺南住了一個多月,有天早晨走進了沙卡里巴,聽見鄰居的大伯整理著假模特兒自言自語說到:「年兜啊,愛準備過年啊。」(註3),聽到這句話後看著老家拆遷留下的殘骸,我想起那個口袋塞滿糖果在巷弄中奔跑的小男孩,那是小男孩可以用一百分考卷與爺爺換一百元的年代,也是我記憶裡沙卡里巴最美的年代。



註1:閩南語「回來了」。
註2:閩南語「早安,新年快樂」。
註3:閩南語「年底了,要準備過年了」。







文、攝 王建勳





%E5%A5%BD 03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