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 | 書籍


《持續進行的瞬間》
一種觀看的多元解讀





DSC 35001

對我來說記憶是一種絕對獨特與私密的存在,而攝影就像是給了這樣的隱私一個破口,贈予好奇者一個窺探的契機,在流動的時間裡,壓縮了拍攝當下的外在與內在表象,成為了串聯時間、空間與私領域的實體產物。而傑夫.代爾(Geoff Dyer)在《持續進行的瞬間》中整理了不同主題的集體心靈意象,給予記憶一個解釋與共鳴的機會。

羅蘭.巴特在《明室.攝影札記》中提出了「刺點」(註1) 一詞,書中傑夫.代爾用「小細節」的說法取代了「刺點」的概念,雖然兩者意義上類似,但傑夫.代爾除了照片本身更多是在描述攝影師拍攝動機與其拍攝當下的時空背景,本侷限於照片上的刺點成為了攝影師生命經歷的亮點,照片背後的心靈被更詳細與充滿時代感的方式呈現,傑夫.代爾給這些觀看的故事多了有溫度的文字解釋,停頓的觀看模式就這樣多了流動式的閱讀軌跡,加深了「觀看」這件事情的多元性。


DSC 3496

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常常在認同與陌生中徘徊,時空與文化的差異,讓書中的許多攝影主題成為那個時代的寫實縮影。生於和平時代的人們,對於動盪永遠都過於虛幻,但代爾用「床」解釋了南.戈丁 (註2) 1970 年代的攝影作品卻讓我印象深刻。要閱讀戈丁的照片並不容易,因為戈丁的照片往往擁有過多的「刺點」,代爾將戈丁照片中大量出現的「床」解釋為救生筏,一艘正在下沉的救生筏。戈丁拍攝的對象多在 1980 年代因毒癮與愛滋問題踏入了死亡,原本豐富訊息的床成為了整齊乾淨的存在,就像是飄盪於汪洋中的救生筏,船上的受難者飲用完最後一口淡水後靜靜的等待死亡。

對於傑夫.代爾而言,攝影本該是陌生的存在,在撰寫《持續進行的瞬間》時他甚至連一臺相機都不曾擁有過,但也因此本書才能跳脫攝影傳統框架,歸類出屬於代爾的觀看視角。攝影是否為藝術一直以來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身為作家的代爾將文字專注於記憶與美感上,帶著讀者面對那些過往與被捕捉的心靈,探索解構並且再次找尋下一段「持續進行的瞬間」。



註1:指相片中某些東西刺激到觀眾去留意那張相片。
註2:美國攝影師。1979 年至 1986 年拍攝後龐克新浪潮時代為主題作品,構成系列作品《性依賴的敘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文、攝 王建勳





%E5%A5%BD 03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