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金樺
PLAN《Innovative Cities。Business。Design》Consulting 主持 人,任教於東海景觀建築系。過去十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 地念建築與都市設計、MBA 與創業,享受在時差中發掘城市翻轉的秘密。
攝影=黃金樺、高璵勝
三月底,四月初,嚮往櫻花景致的旅客,紛紛 共聚京都。不過就是櫻花,臺北也有,何以 必來京都觀賞不可?如同中國的山水畫,我們 看山,看水,也在乎留白的輪廓、比例。櫻花 在京都這個城市裡,因為在還保留著豐臣秀吉 筆下的都市規劃,鴨川、銀川、鳥居、木造町 屋,都成了襯托它的背景。留白的藍天、白 雲,寬窄適切的都市街道為如春日白雪般的花 景創造了最美的留白。
雖說盛開滿株的壯觀櫻花景是多數人引領企盼 的。我特地在盛開期的前一週來到京都。我愛 花景,更愛城市靜謐。過多的觀光客,恐紛亂了賞櫻遊城的心境。兩三株滿開櫻花,已足夠 我在沉澱的心境中自由「框」景。 也能將整個 京都城當作是枯山水意境的延伸。
有別於歐美的庭園,這供室町、桃山、江戶時 代僧侶冥想的禪意場域,本該沒有四季分明的 元素。松、柏、砂、水的恆久皆讓我們更專心 在「不變」,而非寄望於虛無的無常。對我,這 更是離開忙碌工作的生活片刻暫停,獲得心靈 充電滿格的絕妙場景。我想,京都的美,有她更 深一層的內涵:一種關於城市公共性的理想國。
京都五日行,天天一醒就開始走讀都市空間,直至睡意湧上,不覺疲累。某晚,一路從日本建 築師原廣司設計的京都車站,散步了近 40 分 鐘回到飯店,感受好深。即使未來感十足現 代車站,興建時飽受當地人抨擊悖離古都意 象。建築實踐的永遠是更多富繞趣味的公共空 間。建築體內不同層次的留白、退讓。創造了 讓來訪者、在地人「共聚」的場所。我說的是 共聚,不是登天高樓如「101」那種淺薄的「意 象」。唯有「共聚」才有人際間的故事。記憶回 溯,是故事的層疊渲染。
離開車站,一整段 40 多分鐘的步行距離,京 町屋的老房與謙遜的現代建築並置。第一個街後,無幾間高過三層樓的房子。這得歸功 於 1973 年時,京都市將全市設為高度限制地區,規定市中心商務地區建築高度不得超過 45 米(2008 年又調整為 31 米)。即使是黃金地段,少的是破壞友善街道尺度的高樓。新建築,不喧囂的低限美學,再廉價的鋁門、格柵,也是一種跨時空傳承。原先是為防狗的排泄物壞了木造建築結構的木造格柵「犬矢來」,現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民宅、商家的外牆地面。在創造街景的一致性之餘,也讓通常不甚美觀的建築設備有了較具詩意美學的妝點。
鴨川兩旁的水岸空間,對照臺北多數被冰冷水泥防洪牆隔開的城市水帶,給了我們想像友善 水岸空間的可能。鴨川的河堤,是具功能性的 水利工程,更是順應四季變化的景觀地景。硬 梆梆的水泥,被綠意妝點,緩坡的親水步 道、清澈水流旁的植草地面,都有著歡迎你來訪的態度。
銀川上的雕塑,如公共藝術般被放置在融入庶民生活的河道中央。當我們想著要提升都市文化時,想著是興建豪華的劇院與美術館。當藝術可以如此不喧囂地在公共生活領域中,所見、所聞皆是美的,對藝術鑑賞的能力自然提升,還需要進入如殿堂般的展館嗎?
銀川的兩旁,挨著的是一家家的餐飲空間,沒有我們熟悉的汙水排放,難得的是清澈見底的溪水,更見這城的小市民在創造自有的商業利益時,不忘共創與維持真正賦予京都歷史價值的溪流質地。
公民力量放一邊,以「公共性」為基底的都市 設計,過去從未曾是建造我們城市的主流思 維。在相信絢麗建築所創造的天際線能帶來城 市品牌與觀光效益的同時,京都的美,啟發我們的是因城市的「空」所能造就的公共性及其 所能彰顯的文化底蘊。走京都,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