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這個季節 長什麼野菜
就摘回來吃
┃邦查有機農場┃
十年前的我,就像大多數的原住民,在都市裡四處打零工。吃完這頓不知道下一頓在哪裡,感覺很不踏實,想要習得一技之長的念頭愈來愈強烈。後來有機會參加了世界展望會的農耕訓練計畫,從什麼都不會,慢慢懂得育苗、整地、移植⋯⋯
那時候,我剛離開了生活步調始終不同的前夫,從台北回到家鄉花蓮,動手實現醞釀已久的農夫夢。理論跟現實到底有段差距,一開始,失敗總是多過成功,射手座的積極樂觀讓我只急著想把問題解決,根本來不及去想「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花蓮農改場真的幫上了大忙,有機農業的相關知識、管理方法,甚至病蟲害問題,都是跟他們學的。
五年前,我租下馬太鞍部落這塊 3.4 公頃的地,成立「邦查有機農場」,邦查是阿美族語「Pangcah」的音譯,意思就是阿美族人。依照時令種植了二十多種作物,包括稻米、糯米、小米、玉米、絲瓜、黃瓜、南瓜,以及木鱉子、刺莧、野莧、牧草、秋葵、紫背菜、樹豆等原住民傳統野菜。除了自給自足,也在網路上以宅配方式銷售。
很多人以為原住民就是吃山豬肉,其實那是打獵回來才有的。平時我們都吃得很健康,可以說以蔬食為主,這個季節長什麼,我們就摘什麼回來,用薑絲、大蒜清炒一下,就很好吃。或者,把幾種野菜跟河裡撈的魚蝦、螃蟹煮成一鍋,清鮮味美,就是我們的「八寶菜」。
野菜原本就是原住民的日常食物,阿美族又是其中最懂、最會吃野菜的,經常食用的野菜種類就有兩百多種。我們阿美族常用一句話自嘲:「凡走過,什麼都不會留下。」可見阿美族有多會吃,呵呵。牧草心、香椿嫩芽隨手一摘,就是小孩子的零食。野菜繁殖力強,不怎麼需要照顧就能生長,營養價值比一般蔬菜要來得豐富。媽媽們都知道,顏色愈深、味道愈苦的,退火、降血壓的效果愈好。
地球環境愈來愈惡劣,若再這樣極端下去,很多蔬菜都要長不活了。現在市場賣的、大量栽植的幾乎都是外來種,很嬌弱的,田裡最後恐怕就只剩下野菜。譬如說這個刺莧,隨便都能長,很多人都把它當野草拔掉,我們從小家裡餐桌最常見的就是它。野生的莧菜比市場賣的白莧、紅莧好吃,沒有那個莧菜的味道。我平常不吃莧菜的,就是因為討厭那個味道,但野莧、刺莧不會。唯一麻煩的,是要把刺莧莖上頭的小刺拔掉,因為刺煮不軟,要先一根根拔掉,比較費事;野莧則沒有刺。用蒜頭、薑絲,加點鹽炒一炒或煮湯,就很好吃。也可以加些小魚乾一起炒,味道更好。
還有南瓜芯、絲瓜芯(嫩芽部分)也是阿美族常吃的,常見的做法就是跟其他食材一起煮成八寶菜。摘下來之後,把最外層纖維較粗的那層皮撕去,用清水略為搓洗,讓葉面上的絨毛脫落,拍幾顆蒜頭或薑絲加水燜煮至軟爛,就是一道美味佳餚。秋葵也很養生,老人家都知道其中的黏液很顧胃。秋葵的產季在夏秋,外面餐廳常以汆燙方式料理,但煮的時間都不夠,吃起來很生澀,許多人因此就不愛吃,實在可惜。其實,秋葵愈煮黏液愈多,口感也好,淋上蒜蓉醬油,就是一道很夏天的清爽料理。
農場裡也有不少木鱉子,因為種子形狀像鱉甲而得名,是原住民的傳統野菜,生長速度快,也不招蟲。它有一種特殊香氣,苦苦甘甘的,我們喜歡摘嫩葉來吃,煮湯、快炒或涼拌都可以。嫩葉洗淨下鍋前,先用手略搓,讓纖維軟化,味道也容易煮出來,而且木鱉子還有消炎、止痛、消腫的功效。
現在,農場的運作差不多都可以放手交給同事,目前約有 15 位,幾乎都是原住民單親媽媽或者弱勢家庭的婦女。在這裡工作,不只能換得一份薪水,所學所做最後都會變成自立的工具。多出來的時間,我就拿來四處演講授課,把這些年來在田裡學到的一身本事再傳遞出去。空閒的時候,我喜歡看管理類的書,像《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就很有意思,可以學到不少經營管理的方法。
今年九月到年底,農場將舉辦一系列的野菜種植課程,開放給附近的原住民來學怎麼種菜。學會了,未來就可以成為邦查的衛星農場。我 希望,有更多原住民願意回到原鄉,成為一顆顆小衛星,擁有自己的事業,邦查很樂意當他們的平台。接下來,我還打算將這些傳統野菜、小米的故事記錄下來,傳給下一代。▍
口述=蘇秀蓮
花蓮邦查有機農場創辦人。待過都市四處打零工的日子,後來決定回鄉實現農夫夢,如今不僅已能自足,還有餘力助人。
採訪.撰文=王慧雲
攝影=何紹齊
┈┈┈┈┈┈┈┈┈┈┈┈┈┈┈┈┈┈┈┈┈┈┈
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