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家人 所以要回家吃飯

撰文 ・ 攝影=蔡穎卿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近著有《廚房劇場》、《我想學會生活》等。

 

螢幕快照 2015-07-26 上午2.06.45
讓代代家人懂得愛與照顧,回到家中的餐桌或許是一個最簡單的開始。

 

我從 10歲開始就經常進廚房,想要幫助母親是我從小做家事的動力。我的努力後來得到了極大的回饋,這份從小就打好基礎的理家能力使我在後來為人媳、人妻、人母時能自在愉快,也因此得長輩的疼愛。他人看到我能輕鬆地掌握生活,總說我是有天分,但他們不知道,我是多麼珍惜每日生活提供的練習,不曾有一日對於家事雜務失去熱情。

我對家庭飲食生活的基本目標是「儘量在家吃飯」。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家人同桌共飯的意義絕不只是營養與衛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相聚」。也許我們多數人都已忘記在 「舉案齊眉」故事的年代(東漢),食材還是分開擺在各人的餐盤上,後來,人們愈來愈需要家人的情感,圍桌共食是家庭生活的進步,這不但可以使我們得享整條的魚、整隻的雞、完整的食材,更使家人在餐桌上有更多彼此關懷的機會,我們可以為對方佈菜、可以有更多的互動。

我的原生家庭與夫家都很重視家人,講究的是「滴水不漏的親情」,因此,在家用餐對我們來說,也就同時標誌了「空間」與「情感」的完整性。家人相聚時外出用餐,雖省卻準備與收拾的工作,卻要付出永遠有外人同在、比在家吵雜一點的代價;每個家庭都自有取捨,但這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很年輕就開始創業,同一年也當了母親。26年來,平均一個星期工作6天,一天工作10〜12個小時,之所以能夠維持體能與精神熱情地工作,我覺得是因為家庭愛的補充很足夠;忙碌的生活中,「在家吃飯」擔任了最具有功能的家人相處形式,也為了持續這個形式的品質,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總要做好足夠的準備;我的備菜會經常以較大的量準備好,再分次以不同的形式或調味上桌;有的人覺得不餐餐做就不夠新鮮營養,但我寧願損失一點,也不願做極端的選擇。

螢幕快照 2015-07-26 上午2.07.25
在家用餐對我們來說,同時標誌了「空間」與「情感」的完整性。

在家吃飯從早餐開始,那通常也是家人各自展開忙碌一天前的工作會報與讀書會。在國外長大的孩子從小由我教中文,分享閱讀的習慣從未改變。早餐的咖啡時間,我們雖簡短卻總能深入地交換近期的閱讀心得,形成親子之間的另一種友誼。

二十幾年來與我相處的餐具有兩千多件,它們絕非用來裝飾、更非用來宴客,而是我生活中最平穩扎實的夥伴,日日為我們的生活需要與喜樂服務。我的餐具有十〜十二人份,家人相聚時數量才夠用;有一些是四人份的,日常小家庭四人用,還有一些只是兩人份,是我們夫妻專用的;這些簡單的變化就是我的享受。

當然偶爾也會外出用餐,但並不特定去哪家餐廳,只要寧靜、衛生,服務不過度形式化的餐廳,我都有興趣嘗試。因為自己曾經營過 21年的餐飲,持平地看待一家餐廳的優缺點,對我來說並不難。喜歡的下次會想到他們,不喜歡的,也不覺得自己有任何評論的資格。我採購食材也一樣,憑的是自己的眼睛與經驗的判斷,買再多也不喜歡任何特別的待遇,只希望買賣之間有一種互相效力的珍惜,彼此感謝的心情。

整個家庭對於回家吃飯最珍惜的莫過於我們仍能三代同堂。食物不用樣樣珍饈,但一個個餐盤的確能同時承載食物與情感;讓代代家人懂得愛與照顧的本質是行動,回到家中的餐桌或許是一個最簡單的開始。▍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