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臺中.ART想像
口述=林經寰、鄒貞蓮
「美勞社」社長 &「艸田空間」男女主人。是藝術家也是一對神仙眷侶。認為藝術創作需要走入人群,需要閱讀深化知識,更應該透過實作培養創作能力。「艸田」拆解「苗」字而成,象徵為藝術種下一顆麥子精神。
撰文=葉思吟
攝影=Debbie Kuo
撇開公部門補助與商業藝廊機制,在城市裡,作為一個藝術推展平台,還有何種可能性?這是一路以來,我們從未放棄追尋的道路。
因此,我們來到臺中市育德路,在尋常不過的巷弄裡,打造「艸田空間」,秉持實驗、學習與修練的理念,默默開闢非主流的藝術園地。
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在臺中各處,闢建過幾處行動藝術空間。只是,相對於多數人大概或多或少參觀過「勤美誠品綠園道」,若說起「人民公舍」、「美勞社」,標榜自主勞動、行為藝術行動為主體的互動空間,通常是「巷子裡」族群才懂得上門。
融入環境的藝術追求真實不作假
之後為拉近更多與年輕藝術家距離,又成立「艸田」,強化藝術如何能夠做為文化行動觀念交流,分享多年經驗,帶領勞動體驗,有時候也接受打工換宿方式,讓有意願學習者從此地出發,一起探索「不異化、強調自然方式」的藝術創作過程。
自畢業後,我便投入行為藝術領域,或者說,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將藝術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情,鐵皮屋也能成為獨特展演空間,流浪漢也可能變成令人想一窺究竟的藝術家,所有作品都是呈現自然發生的結果。
我曾操作過幾件轟轟烈烈的藝術大事件,不同於多數人急於跳入主流藝廊框架,反而不斷尋求遠離。20年前倡議的是「替代空間實驗」,如今變體為「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主張用一個人的小力量,從小處開始做起。基於此,在不同時期,在任何看似一無所有情境下,我依然不斷開創「新」的藝術展演平台,或者稱其為無中生有。
不需要堆疊華麗空間,不用籌措大筆資金,從過去到現在,無論是鐵 皮屋或廢棄房舍,乃至於死巷裡的陰暗小屋,只要有一絲生機,只要能種下一根小苗,每一處都能變身創作與累積靈感的好場域。
如今的「美勞社」,延續過去「人民公舍」 與底層工人為鄰、搭蓋樹屋山洞作為劇場經驗,有點像是主流叢林中「秘密基地」的感覺,藉由一個空間的存在,不斷拋出「藝術本質是什麼」的發問,深覺這樣的藝術創 作才有意思,至於能產生什麼力量,無法預 測,一切仍待觀察與思考。
匯聚志同道合的人 保持藝術最自然的本質這樣的設置源自於多年追尋藝術本質、尋找 同志的心得,我們盡量開拓管道、接觸對自 然保育有想法、關懷藝術如何改變社會的朋 友,不再迷信藝術是高高在上、脫離生活而 存在。我們以一種款待朋友的心情製作餐 點,邀請來客坐下來聊聊,期待透過這地方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讓有夢想的人,藉由 「看見」我們如何跟別人活出不同的案例,堅定他們勇於做自己的信念。
比較引以為傲的,則是整體空間設計概念到 實做,盡量保持原樣,秉持木料與結構盡可 能不浪費原則下改造,屋裡可見到的家具、 燈飾或者桌椅,幾乎都是將撿拾來的二手木料重新刨製而成,兼具環保與獨特性,許多 人參觀之後,不僅重新認識再生利用,甚至 加入合作產製行列。
除了藝術領域年輕人,我們特地空出客廳沙 發,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借宿,與我 們一起生活、品嚐食材、勞動創作,在旅程 中感受不同城市角落氛圍,感受自然與藝術 的交融可能,體悟行動藝術精髓。畢竟,我 們覺得廣義來說,「只要人做的事就是藝 術」,靠攏商業與政治之外,藝術本質仍有無限可能。▍
「艸田空間」 臺中市育德路131巷6號 04-2206-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