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用四顆衛星守護著四顆行星 編寫劇本的過程很有趣

聊聊天 打破臺灣影史票房紀錄導演 談音樂與電影

 駱亭伶
記錄 蔡家嫻
 韓承燁

場地提供 小日子商号

 

 

IMG_20891

 

 

 

 

 

 

 

魏德聖

臺南人,導演,果子電影和咖啡店老闆。受軍中同袍影響投入電影。2008年,40歲執導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創下 5.3億的票房。 2011年史詩長片《賽德克・ 巴萊》獲第 4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2014年擔任棒球電影《 KANO》監製。最新作品是愛情音樂電影《 52 赫茲我愛你》。

「不管做音樂或是做影像的,誰不是辛辛苦苦在等一個機會到來,我也是,他也是。過度地浪漫跟樂觀是這個行業必要的養分,要不然,撐不住的。」

 

問:創作來自生活,聽說《52赫茲我愛你》最初的發想,是來自導演獨處的經驗?

魏:這個故事放很久了,發想是在二千年。源頭很簡單:「一個送花的跟一個送巧克力的,兩個人在情人節當天遇見了……」。一直放到《KANO》做後製時,我想做成音樂劇,就找《賽德克.巴萊》演花崗二郎的蘇達幫忙。

但我跟同事討論,做音樂劇蠻困難的,又不會賺錢,還是改成電影劇本。一直到《KANO》下檔,我去德國放映,剛好是春天,我住在鄉間民宿,整個環境很美,一個人坐在老廚房裡,時差調不過來,就打開電腦對著花園開始寫故事。

回臺灣後再一個禮拜,修改劇本時我思考自己覺得無聊是什麼時候?通常是從老婆、孩子不在身邊的第三天開始。第一、二天很興奮,家裡沒人,太好了。第三天就無聊了,開始打電話問他們什麼時候要回來?所以我好奇那些沒有結婚的同事,下班後都在幹什麼?

我也經歷過單身,可是好像已經忘記那時的心情。結果發現,現在大部分都是一個人住,即使合租也都各自獨立,不像我們以前都是幾個朋友住在一起。大家回家好像不是加班,就是上網去搜尋跟自己專業有關的東西,所以真的有點太、孤、單。我決定把角色設定在30到40歲之間,不是20幾歲的青春無敵,也不是40歲的大勢底定,正是想要談感情,又想在經濟上追求穩定平衡,一種不上不下,尷尬的階段。

問:很多人都說導演很會拍類型電影,上一代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曾風靡全臺,現在迪士尼的音樂電影也很受歡迎,有刻意去想這個問題嗎?

魏:並不是為了要拍音樂電影而拍,也不是為了挑戰類型;最主要是這個故事適合,再來才是因為好玩,沒做過而感到興奮。所以主角也都找歌手,他們不會怕鏡頭,連周邊的角色都先挑過,找到能唱的人來演。像林慶台牧師,雖然他不是唱流行歌曲的,可是,會唱的人就是會唱啦。

 

IMG_2104

 

問:拍音樂電影要讓演員入戲,再帶觀衆入戲,其實很不容易,怎麼樣去建構這個部分?

魏:也沒有刻意;主要是寫一寫,欸,再加一個角色,那要不要每一組各加一個配角進來。就像衛星守護著行星,四個主角是四顆行星,四組配角是衛星;然後再去發展,像編網子一樣去串。串不出來時會很沮喪,可是當串出來的時候會很興奮,「喔對!這個人加在這個地方出現太好了。」還蠻好玩的。

創作時期是最快樂的,一個人工作,不用想太多。等到籌備、拍攝,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專業,要把每個人的專業發揮到最大,才能整合成一部電影,那個過程才是最辛苦的。

所謂的入戲,就是扮演自己,演員能夠享受表演而不是很刻意地在表演,對我來講是最珍貴的。在舞臺上那麼多人,還能盡情唱歌,跟大家互動;就算擺了十臺攝影機在那邊,也不用擔心他們會因此失真,這點很重要。

問:電影兩個男主角,哪一個比較像自己?舒米恩說他覺得自己在演導演?

魏:創作嘛,難免把自己或朋友某個時段的狀態給寫進去。舒米恩他在演自己啦;這個領域的人,不管做音樂或是做影像的,誰不是辛辛苦苦在等一個機會到來,我也是,他也是。過度地浪漫跟樂觀是這個行業必要的養分,要不然,撐不住的(笑)。

問:聽說25歲以前喜歡的音樂,會一直跟著自己,導演是這樣嗎?

魏:我一直在變欸。25歲之前都是聽流行歌曲, 25歲以後覺得流行歌越聽越無趣,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有一段空白期。一直到 30幾歲,練習拍片,開始著迷一些電影原聲帶。會買電影原聲帶,一定是因為看過那部電影,再一次聽的時候,有點像是音樂帶著我們的頭腦在看電影,很享受。

到40歲之後開始拍片,已經聽完很多原聲帶, 慢慢就會轉向古典、音樂性的東西。年紀越大越想去聽以前沒聽過,不同類型的音樂。

問:印象比較深刻的電影原聲帶是?

魏:第一捲電影原聲卡帶是《紅色警戒》,其 實那是反戰片,故事地點在馬達加斯加島;裡 面的音樂全都是原住民的民族音樂,用吟唱的 方式,粗糙,但力道很強。故事講什麼已經忘 了,但每次聽我都會想起頭髮紅紅捲捲的,皮 膚黑黑的原住民,很強烈的影像存在。

問:在創作或生活上影響自己很深的一個人或 一本書。

魏:《梵谷傳》。我在寫劇本或拍片,都是比較自我的,不會去衡量商業市場,或是電影的藝術語言,就照自己的方式在寫故事。那時很多人不認同,覺得太四平八穩,沒有爆 點,但我不覺得把鏡頭擺歪,或是搖搖晃 晃,玩鏡頭或玩風格就是有創意,我只是想 要好好說一個故事。

大概是 20 幾到 30 歲的時候。那段時間我不太 理別人,還是做自己想做的,其實包括《海角 七號》、《賽德克・巴萊》還有接下來要拍的《臺 灣三部曲》都是那時寫出來的。當我寫完所有 劇本,拋開一切,立刻把這本書買回來。因為 我無法專心太久,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看著 看著我覺得,喔,我終於找到知音了,但是我 不想跟他的命運一樣,太可憐了。

梵谷給我很大的動力是,別人說什麼都不重 要,重要的是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沒有熱情, 如果有,觀眾也會被感染。但如果沒有真心對 待作品,點再多火都沒有用,不管用創意、藝 術包裝都是虛偽的。

我不為商業而商業,也不為藝術而藝術,只 是覺得這個故事這樣子講最好,最有趣。我 的成長過程沒有藝術養成這一塊,只有庶民

養成,我講故事的方式像一個老人講給一個 小孩子聽,所以觀眾很容易了解。我覺得大 家都忘了一件事情:不管用再多的哲學、文 學、醫學、科學包裝,人終究還是喜歡聽好 聽的故事。

所以我看梵谷感受很強烈,他是素人藝術家, 年紀又大,別人都說你這樣畫不對,但他就覺 得這樣子畫最好看。我不敢自比是梵谷,但是 我覺得他是用熱情創造作品,而不是技術創造 作品,那個誠懇度是不一樣的。

做自己喜歡的就會吸引同類人匯聚,不用為了 被喜歡而去做對方喜歡的東西,有時想討好藝 術,有時討好商業,反而失去原來的味道,兩 邊都不成。選擇自己喜歡的。先對這群人行 銷,掌握喜歡你的人,然後再由這群人擴散到 群眾,就是流行了。●

問:有特別喜歡的歌舞片,或音樂電影嗎?像最 近有一部很紅的《樂來越愛你》。

魏:很想看,但都抽不出時間。其實我最早接觸 的是《屋頂上的提琴手》,一看在我心中地位就已 是第一名。儘管後面還有風格華麗的《紅磨坊》、

《芝加哥》,但我還是比較喜歡古典味道的,像是 《悲慘世界》。

問:沒有拍戲時會做些什麼?

魏:看看電影、書,還有做飯。很多導演都很喜 歡做菜,那是一種放空,享受不必用大腦思考人 性、結構⋯⋯的時光,只要想如何色香味俱全地 弄出一道菜,做完馬上可以享受,自己吃得痛 快,分享給家人,放給自己一個甜蜜的笑容。

我還喜歡走路,如果沒有人陪我,就一個人晚上 八、九點,沿著永和的河濱公園一直走。走路是 放鬆,也是很棒的思考時間。心情不好時,走一 走會放下,汗流一流沒事了;劇本寫不出來,走 個一、兩個小時,又可以往下寫。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