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慢生活


一直一直走向海


┃張曼娟┃



當我們駕著租賃的車緩緩駛入住宅區,我真的有點疑惑,今晚落腳的 Airbnb 真的在這裡嗎?傳說中的大海沙灘就在附近嗎?這一場秋日旅行來到了旅伴前半生最重要的青春生活場域,我們選擇投宿在距離市區與金門大橋都不遠的舊金山日落區。核對門牌之後,房東出來應門,是個身形嬌小,滿臉帶笑的澳門女生。

她與父母和丈夫買了兩層獨立房屋,一家四口住在一樓車庫改建的房間,而將二樓整層出租,「這是我們供樓(註)的方法囉。」女生這樣說。廚房裡堆滿了許多零食、咖啡、茶包、可可粉、義大利麵、泡麵等等,是我們在美國人經營的民宿中未曾受過的款待。

出了民宿,順著下坡路走著走著就到了遼闊的海邊,面對太平洋,正好坐下來觀賞一場壯觀的日落。

已經將近一年了,我一直記得,日落後我們在廚房裡煎牛排的香氣;將義大利麵煮得彈牙,拌攪著番茄醬料炒蔬菜;豌豆仁一顆顆翠綠色鋪在盤中,令人食指大動。在民宿裡度過的愉悅時光,勝過家裡或是五星級旅館,我漸漸愛上了民宿。

我也曾投宿在臺灣東海岸一間極有建築風格的民宿,緊鄰大海,整夜都能聽見浪的吟唱聲,那卻是無法入眠的一夜。民宿主人告知房內沒有冷氣,並且吸收了整天炙熱陽光,溫度比較高,不過已經準備了風扇,應該沒什麼問題了。等我們爬上陡峭無扶手的階梯,推開房門就傻了。黑色建築像個吸熱板,把房間變成一臺烤箱,悶熱異常。

幾臺工業電扇呼啦呼啦地響著,然而門窗都很狹小,熱氣根本排不出去。煎魚一樣的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我們只好出來,在陽臺上坐著,吹海上的涼風,那時是五月,外面空氣其實很宜人。我於是瞭解,民宿建築獨具特色固然有吸引力,要能住得舒適才是王道。

去花蓮旅行時,我總會住進「法采時光」,它不以建築風格取勝,是一幢市區裡的老房子,重新打造成適於居留的文青感民宿。房間裡除了床以外,就是音樂和書籍,安撫了旅人的煩躁與風塵。每過幾年就要重新定位,調整經營方向,正說明了民宿主人有著永不饜足的追求,也正是法采最迷人的地方。

來過這裡投宿幾天的旅人,常常和主人成為朋友;去過幾趟的人,更覺得這就是自己安在花蓮的家了。每次去都睡得安穩,早晨吃著弓箭手廚師料理的豐盛早餐,還想著待會兒要帶哪些美味的蛋糕和果醬回臺北。大海就在不太遠的地方等待著,我可以去看海,也可以不去,覺得自在。

若是山上和海邊的民宿要我選擇,我必然選海邊的。我想赤著腳從房子裡走出來,一直一直走向海邊,鋪一張野餐墊,拾一段漂流木,被海水沖刷得那樣柔滑,枕在後頸剛剛好,就這樣隨意躺下,天空完整包覆住我,感覺著無邊無際的安全。

如果順手帶著一個野餐籃,便取出剛剛烘焙好的小蛋糕,冰鎮過的白酒和水果,等待日落,遠方可能有幾個踩著浪花嬉戲的孩子,不時發出尖銳的笑聲或叫聲,也許只有幾隻海鳥盤旋在空無一人的海邊,就是一個理想的下午了。可以在此逗留,有一種海枯石爛的永恆感。 ●



註:廣東話,意指買房後付貸款。






張曼娟 曾經在大學當教授許多年,曾經在香港擔任臺灣文化代表;曾經出版過締造紀錄的暢銷書,如今想回歸到沒有定位的狀態,好好過日子。喜歡旅行、觀察、發呆、胡思亂想。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