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傑】有機筊白筍小農的禮物

撰文.攝影=羅文傑

筊白筍田被遠方的山勢包圍。
筊白筍田被遠方的山勢包圍。

 

都市生活久了,對於水龍頭流出的水,都有種執著的好習慣,很自然的怕水浪費,總是被教育著水費很貴,洗手、洗碗的時候,都會記得隨手關上水龍頭。第一次來到埔里的筊白筍田,靜靜地蹲在灌溉的小溝渠旁邊看著透明的水,不可思議的嘩啦啦的往田裡面不停的灌,很沒常識的想著,就這麼種塊田,水費要花多少啊。當然後來得到完美的答案,埔里有著附近山裡瀑布來的灌溉水源,除了可能需要的馬達電費,水是自然的禮物之一。

本來是社工師卻又回鄉種田的年輕農夫對著我說,筊白筍是「獨市」。因為水溫、氣候、品種、天氣等讓筊白筍最適合的生長位置就在埔里。這裡的田地被周圍的山脈環抱著,群山像是一朵盛開的蓮花瓣,中間平坦的蓮座劃分著一塊又一塊的水田。田裡面高高的草叢下就是用水養著的「筍」。

水田的水通常會放到腰部以上的高度,筍農平常要採收或是除福壽螺,等於是全程站在水裡面作業。整年的耕作除了翻土養田可以用到大型的農具車,其他的都是「細工」,並且是只能用人的兩隻手才能做的工。

看著採收,半身都浸在水下的農夫,用著他們的兩隻腿在田裡面逐一劃開水面的浮萍,緩步前進,身後再拉著一只飄在水面上水桶。一步一彎腰,把水面下每一叢莖葉分開,細細收下來的筍就轉身放進桶裡。

農人翻開了蓋在水桶上面的大毛巾,露出了青綠與白色相間的筊白筍。簡單去了殼與上面的浮萍,就遞給了蹲在岸上的我。不太愛吃生菜沙拉,總覺得很像嚼草,但是口中的白筍,卻有種剛出土的清香,又沒有過青的澀味,咀嚼著過了幾分鐘還有種自然的甜味會出來。

邊吃邊聽著他說,市場上能買到的筊白筍,如果不是直接來到產地吃,其實都已經不是最新鮮的,更何況這塊水田還是有機種植。因為剛採起來的筍要先經過分級,包裝之前又怕老化,所以會先浸在水裡面泡著,再經過冷藏,運送種種的過程,到了都市的大果菜批發市場都已經過了四、五天以上。聽完這一連串的「後製」過程之後,想著機會難
得,很不知足的又馬上伸手要了一根來吃。

因為要配合拍攝的時間,就開始問起生活作息與農事的預定時間。農人一邊數著收割、除福壽螺、曬田、翻土,在他的時間表裡面,每一項農事都是以月來計算。一年兩收、曬田要三個月、翻土也要三個月,感覺上如果變成上市公司的財報,也是要以季來區分製作報表,只是記載上面的數字不同,收帳的時間不是每個月收而已。

還記得十多年前就曾經拍攝過埔里的筊白筍,但是沒拍多久,就發生了大地震,最近也剛好是周年,卻似乎不見媒體或是當地人再提起這件事情,感覺日子已經翻過了記憶的那一頁。水田邊上一支竹竿上敬奉著土地公的香案,農夫的生活其實就是這樣老實的過,剩下的未知就是土地公的事情了。▍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