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84 #10yearschallenge
學習碰撞與思考
才能看見更好的自己
┃葉忠宜┃

葉忠宜 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卵形 oval-graphic 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曾企劃且翻譯知名字體設計師小林章所有著作,之後統籌製作華文圈首本 Typography 設計專業雜誌《字誌》,並與出版社共同策劃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陸續引進國外平面設計經典、實用著作。作品曾入選布魯諾國際雙年展、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峰獎及多次入選 Tokyo TDC。
十年前我才 26 歲,這段從青春踏過而立的日子,對多數人來說正是人生事業的巔峰,但對我而言是接觸設計的起點,我的設計生涯大約是從那時候開始⋯⋯。
大學讀管理學院的日文系,當完兵後為了精進語言遠走日本,當時對設計藝術的概念還很模糊,臺灣美學風氣也不如現在蓬勃,想得到的大概就是「廣告」。我住在日本左京都區,畫廊、書店林立,街道與人的距離也舒服適恰, 生活美感如吃三餐每日餵養下,啟發了我對設計的興趣,才在 2009 年申請了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
我所認知的美感常識幾乎都在日本養成,主修攝影的我,常常一整天泡在學校裡的暗房,後來意識到沖洗耗材太貴了,為了更精確沖洗出想要的成色,去修研色彩學,進而認識字體學等專業知識。日本在技術上嚴謹,思想上卻自由奔放,常常問教授一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一長串書單,得自己去找尋答案,在開放學風的薰陶之下,我邊玩邊學,非常盡興,畢業作品甚至獲得評選,被送至東京知名藝廊辦聯展。

在國外待久了,難免有鄉愁,畢業後不久毅然決然地回來。當時臺灣正處於突破過去填鴨式教育與大鳴大放的過渡期,想要衝撞卻也有些顧忌,資源相比之下也較匱乏。有次應邀到大學講課,發現字體這門平面設計裡的專業學問,在臺灣不僅沒人在意,甚至沒有類似的書籍可以參考。我鼓起勇氣聯絡國際知名設計師小林章,希望能翻譯出版他的著作,他聽了我的想法後,二話不說同意授權,才有了我第一本的設計譯本《字型之不思議》。這本書初期不被外界看好,出版後意外暢銷,我才知道原來大家並非不在意,而是長年缺乏接觸的管道。
┈┈┈┈┈┈┈┈┈┈┈┈┈┈┈┈┈┈┈┈┈┈┈
Cover story 084 #10yearschallenge
Part 1 謝謝你伴我們十年青春
Part 2 我們跟臺灣 一起變成熟的大人
Part 3 致那些曾經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