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熱愛美食的人來說,生長在臺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們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選擇不同國家的美食,無論是皮酥肉嫩的北京烤鴨,又香又下飯的川菜料理,精緻高雅的懷石料理,還是量多卡路里也高的美式漢堡⋯⋯
將這樣便利的飲食視為理所當然的我,在閱讀韓良露《台北回味》,這本著沿著臺北幾個大街區,以過去至今的飲食為線索,爬梳當地多元飲食歷史的記錄後,才發現原來每道料理,都有時代變遷下的歷史痕跡。來自各方人們的口味,影響了當地人下箸的動向,反映在每個地區的飲食文化,至今成為時代洪流下的印記。
對於出生在本省及外省組成家庭的韓良露來說,家人對飲食的挑選,除了喜好外,更充滿了隱藏的政治角力。有愛吃又懂得吃的爸爸和外婆兩派勢力,再加上當時的家境也算優渥,經常帶著她到處品嘗美食,述說著街道的故事,因此從夜市小吃到餐館、飯店,都充滿著她記憶中的味道。
像是西門町昆明街立體停車場旁,原本有家「黃記」賣焢肉飯,入口即化的半肥焢肉飯,還有木桶炊出的白米飯,配上兩片脆黃蘿蔔片,是韓良露最喜歡的焢肉飯。還有從國一吃到50多歲,永遠吃不膩的公館「台一冰果室」,從夏天的紅豆牛奶冰,到冬天的酒釀芝麻湯圓,不管什麼季節來都有適合的甜點。
而這些記憶中的滋味,隨著年紀漸漸增長,也有了不同的變化,有的是因報導或是出名後,大量販售導致水準降低,有的是無法抵擋時代的變遷,只好熄燈。也有在母親過世後,不再光顧的店家,因為擔心重回舊地,會忍不住為景物依舊,人事已非而傷感。原來飲食文化除了是時代留下的印記外,更乘載著許多人的記憶。透過韓良露細膩的視角,一一探訪平日裡熟悉的地方,我彷彿又重新認識了臺北。
(圖片取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