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那張醃在甕裡孤獨的臉


┃馬世芳┃



The Beatles《Revolver》(1966)
The Beatles《Revolver》(1966)


2016 年 3 月 8 日,音樂製作人 George Martin 逝世,享年 90 歲。是他在 1962 年慧眼提拔 The Beatles,簽下唱片合約,並且信任他們的才能,讓他們拿原創歌曲當主打歌,開啟了「創作樂團」的新時代。Martin 有古典樂的教養,也有廣納百川的品味。隨著 The Beatles 創作能力不斷進化,編曲野心愈來愈大,若是沒有他把 The Beatles 腦中聽到的聲音翻譯,落實成可執行的工作、可演奏的樂譜,那許許多多不可方物的聲音,都只能是夢幻泡影,無怪乎他被同行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唱片製作人。

假如只能挑一首歌來理解 George Martin 的貢獻(還有何以 The Beatles 是個偉大的樂團),我想請你聽聽只有短短兩分鐘的〈Eleanor Rigby〉,收錄在 The Beatles 1966 年的《Revolver》專輯。才不過兩三年前,這四個小夥子還在唱「她愛你耶耶耶」、「我要牽妳的手」,這次,他們卻唱出一首關於死亡與孤寂的極短篇小說:



啊,看看所有孤獨的人哪
艾蓮娜瑞格碧在教堂裡
撿拾婚禮結束留下的米粒,生活在夢裡
在窗前等待,戴著一張醃在門旁甕裡的臉
到底是為了誰?
所有孤獨的人,他們來自何方?
所有孤獨的人,他們屬於何處?



西方人在婚宴現場,有向新人撒米祝福的習俗。女主角艾蓮娜是教堂的清潔婦,她在婚禮結束、賓客散去之後,獨自清掃現場,把祝福新人的米一粒粒拾起 ── 那是別人的幸福,和她無關。她憑窗守候,戴著一張「醃在甕裡的臉」:她執意而徒勞地抵抗歲月,然而並沒有誰來到她的窗前。



麥肯錫神父寫著沒人要聽的教訓
他在乎什麼?
看看他幹活:補著自己的襪子,夜裡四下無人
沒人在他身邊



男主角麥肯錫是教堂的執事神父,另一位孤獨的人:寫著沒人聽的佈道詞,一個人坐在房間裡補著襪子。僅僅兩句歌詞,便生動勾勒出一幅淒涼的生活景象。唱到第三段,這兩位孤獨的人終於在一起了,卻是一場葬禮:



艾蓮娜瑞格碧死在教堂裡,與她的姓名一齊埋葬
沒有人來
麥肯錫神父拍去手上的塵土,當他走出墓園
沒有人得救



舉目無親的女主角孤伶伶地死在教堂裡,從此被人世遺忘。她的葬禮,只有神父全程參與。他行禮如儀,主持完冷清的葬禮,離開墓園,拍掉手上沾的灰沙:「我們來自塵土,歸於塵土」。死去的人被遺忘,孤獨的人更孤獨。直到最後,仍然沒有人得救。

Paul McCartney 當時才 24 歲,竟然寫出這麼一首沉甸甸的哀傷敘事曲,筆法純熟凝鍊,一無強說愁的生澀氣味。聽完兩分鐘的歌,簡直像是看了一齣兩小時的電影。McCartney 為了替這齣虛構故事的男女主角尋找可信的名字,頗費了一番工夫 ── Eleanor 來自他們合作過的女演員 Eleanor Bron,Rigby 則來自布里斯托一間酒鋪的店招牌。神父本來要叫 Father McCartney,鼓手 Ringo Starr 大笑說:這樣人家會覺得是你老爸在補襪子啦,他們才翻電話簿,找到 McKenzie 這個姓氏。

這首歌既沒有鼓,也沒有吉他和貝斯。事實上這首歌根本沒有任何 The Beatles 演奏的音樂,編曲是四支小提琴、兩支中提琴、兩支大提琴組成的弦樂八重奏 ── 那可是 1966 年,許多人心生懷疑:「這,還能叫『搖滾樂』嗎?」是的,The Beatles 就是這樣一步步拓寬所謂「搖滾」的內涵,「大人世界」也漸漸接受它從青少年的娛樂消遣,轉變為承載思想與技藝的藝術門類,世界從此不一樣了。

這並不是 The Beatles 第一次採用弦樂編曲:前一年,Paul McCartney 創作的〈Yesterday〉就已經加入了 George Martin 編曲指揮的弦樂四重奏。〈Eleanor Rigby〉再進一步,連吉他都不要了,這是 The Beatles 第一次不需要在他們的歌裡演奏任何樂器。Martin 不僅編出了盪氣迴腸的弦樂譜,更和錄音師 Geoff Emerick 一起研究怎樣把弦樂錄得更細緻、更生動。他們採用前無古人的工法,把麥克風架在極靠近琴弦的地方收音。這一著搞得樂手非常緊張 ── 任何小小的演奏瑕疵,都會因為這種錄法被放大好幾倍。結果樂手不斷拉著椅子往後退,錄音師只好強迫他們通通不許動,才終於錄完。

30 年後,〈Eleanor Rigby〉的無人聲純伴奏版音軌首次正式出版,收錄在 The Beatles 的《Anthology 2》合輯。聽聽那擦弦、揉弦的音色,彷彿樂手的呼吸近在耳邊 ── 那是 George Martin 和 The Beatles 互相激盪的曠世才華,最最完美的見證。

多年後,竟有人在利物浦 Paul McCartney 老家附近的聖保羅教堂墓園,找到了如假包換刻著 Eleanor Rigby 名字的墓碑,卒於 1939 年,享年 44 歲。不只如此,隔了一排,還有一位 McKenzie 先生的墓碑。如今,它們都變成了披頭迷朝聖的觀光景點:教堂對面的會所,就是 1957 年 17 歲的 John Lennon 和 15 歲的 Paul McCartney 初次相遇的地方。

只願墓主的真實人生,不至於像歌裡唱得如此孤獨。▍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