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編輯會 雜誌俱樂部
撰文=黃威融
在臺北出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當過廣告文案,擔任過幾本雜誌的創刊總編輯,寫過一些書,例如1998年和四位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14年的《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2014年12月11日週四晚上1930-2100,三個總編輯齊聚在台北信義誠品三樓Forum,談談影響他們三人的六本雜誌。這三位「總編輯」分別是:台灣《GQ》雜誌全媒體總編輯杜祖業、《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詹偉雄、《Shopping Design》和《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黃威融(就是本文作者啦)。
之所以會有這場分享會,是因為我的新書《雜誌俱樂部招生中》12月上市,出版社和誠品書店打算辦一場「新書發表會」,由於我本人向來不喜歡公事公辦,若新書發表會搞得跟偶像歌手發片簽唱會一樣(同事們補充,這位大叔作家想太多了,誰會想不開把你當偶像要簽名呢),在現場唱幾首新專輯的主打歌,接著排隊簽名合照之類的,本人一定會翻臉。於是我在出書前一個多月聯繫詹總編和杜總編這兩位亦師亦友的老戰友,除了請他們掛名推薦新書之外,特別請問他們有沒有可能幫我站台,來一場雜誌分享大會,詹總編杜總編黃總編三人同台,絕對是空前應該也會絕後的雜誌同好聚會。
我得先說說詹總編和杜總編和我個人的私交,我先認識杜總編,再認識詹總編。第一次跟杜總編相識,沒記錯的話,是1997年我離開廣告公司推出第一本個人雜文作品,當時在《GQ》雜誌擔任編輯的祖業跟我約在當年台北赫赫有名的文青咖啡館2.31採訪和拍照;2001年底祖業在《數位時代》雜誌擔任副總編輯,因為12月號要製作一個超級重量的「三十世代」專題,需要一篇書寫流行文化和青春記憶的散文放在整本雜誌的最後面,祖業約了我跟詹總編在敦化南路二段雜誌社旁邊巷子轉角的星巴克戶外座位討論(並且抽煙,當時的詹總編和我都還沒有戒煙),這是我們三人第一次的聚會。
接下來幾年,祖業回到台灣《GQ》當總編輯,十幾年就這麼過去了,這些年我總是跟雜誌圈內和外地的編輯朋友說(帶著極大的佩服和少許的不認輸),杜總編應該是我這一輩最厲害也最持久的總編輯,千萬別因為他作的雜誌封面都是美豔女模或帥氣男星而跳過不翻它的內容,《GQ》的封面故事和生活風格報導絕對領先本地多數雜誌好幾個檔次;至於詹總編,他從1999年擔任《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一路殺到2006年上半,在家看世界棒球經典賽轉播心臟不適從此遠離編輯現場,2004年夏天我先參與一本棒球書的編輯,接著進入《數位時代》後製編輯團隊工作(更多細節歡迎翻閱威融新書P34詹偉雄編輯學校一文)。
由於杜總編和我先後在《數位時代》跟詹大哥共事過,我也曾短暫參與杜總編台灣《GQ》的專題製作,在編輯這一行,幾乎都是透過共同工作發展友誼。我們三位雖然分別作的雜誌主題有差別,但是我們愛看的雜誌有非常多是共同的,私底下我們三個也會互相分享和吐苦水。因此他們兩位非常樂意跟我同台,協助我進行這場不像新書發表會的雜誌分享會。我大概估算了整個進行時間,平均一人20-30分鐘,一個人分享六本準備起來比較輕鬆,為了避免我們三位列出的雜誌清單重疊,我請杜總編先列,然後我儘可能避開,詹總編最年長看得雜誌也最多,反正我們兩個晚輩列出來,他一定有辦法的啦。
當天晚上的第一棒是杜總編,他選了六本「無法被網路、iPad取代的紙本雜誌 」,分別是:《Elle décor Italia》這本室內設計雜誌的義大利版, 近幾年有了中文版本的《Colors》,日本新創的女性時尚生活雜誌《&Premium》,來自倫敦的半年刊《Hole&Corner》,這幾年很紅的《kinfolk》和日本居家空間季刊《住む》(sumu)。
杜總編覺得紙本雜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 「左頁/右頁」構成的美妙世界,這是其它載體無法再現的一種閱讀愉悅,這年頭好看的圖片太多了,透過手機平板都能看 到,很多雜誌也提供數位版本,但是「左 頁/右頁」這個閱讀樂趣,在紙本閱讀時 特別能享受到。以《Elle décor Italia》 來說,它介紹一個空間案例,不僅是每張 照片很嚇人,照片出現的順序(就是落版 先後啦),照片和文字的搭配,都是編輯 的用心;《Colors》每期作一個主題,例 如針對2014年世界杯足球賽推出了足球專 題,但不是介紹比賽隊伍和球星,而是世 界各地不同族群和足球的各種有趣現象; 《&Premium》這本新創的女性雜誌,再度證明日本編輯能力有本事把已經作爛的 題目做出新鮮的模樣;《Hole&Corner》 的命題是「celebrating craft, beauty, passion and skill」,如果你是手作工藝愛 好者,一定要找來看看;《kinfolk》這本
原本只是美國一群為了同好聚餐出版的刊 物,不但有日文版最近來有簡體中文版; 想看日本緩慢居家生活的讀者,一定會喜 歡《住む》(sumu) 。
杜總編順利地講完之後,接著是詹大哥分享「那些到了永恆邊上的雜誌」,分別是 《Vanity Fair》、《The Economist》、 《Wired》、《アイデアIdea》、《The Rolling Stone》和《東京人》⋯⋯最後則 是我分享的六本雜誌。以下部份我們下個月再刊登。事後我把這天的經過簡要跟遠在歐陸的雜誌同好許育華小姐分享,我的 切入點就是:育華,我知道你應該會很生 氣,因為我們三個這場分享會你應該非常 想參加,所以你準備氣死吧。▍
(本文文長分兩期刊登,請耐心等候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