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不夠鮮艷的 無硫金針
是赤科山上的好味


┃吟軒茶坊┃


每年七至九月是金針花盛產時期。
每年七至九月是金針花盛產時期。


我的父親黃振朝在民國 47 年時,和父執輩朋友一起自嘉義竹崎到花蓮赤科山來種植杉木、梧桐等樹。當時他們想造林,但礙於樹木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沒有收入,正巧有人把高山金針苗賣給我父親,再加上他在故鄉有種植金針的經驗,也瞭解金針在當時與木耳、香菇一樣,算是高經濟的作物,於是就將金針種植在林木下,收成後拿回嘉義販賣。

在口耳相傳後,從民國 48 52 年間,就有很多親戚朋友從嘉義縣移居到赤科山,開始大量種植金針。事後回想,當時種金針還真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山上地區路常不通,運送物資很困難,但由於金針可以乾燥保存,當颱風季節沒菜可吃時,金針可就好用了。因此,民國 60 年後,赤科山的金針造就了一段黃金歲月。

在我的記憶中,早期的金針是採古法用木頭烘烤殺菁, 但是當產量增加時,金針農漸漸採用二氧化硫或是亞硫酸鹽來做食品加工。大約在民國 85 年之際,因開放大陸金針進口造成價格暴跌,一方面部份金針被檢驗出藥劑過量,造成民眾恐慌,導致整個產業慢慢沒落。

我大約在 20 多歲時就回到山上幫忙父親,為了維持家計,也開始種植高山茶。由於我的個性比較叛逆,有自己的想法,在農務上常會與父親意見相左。舉例來說, 我們嘗試做出一批無硫的金針,但無硫金針的顏色不夠鮮艷,再加上烹煮後湯汁顏色較深,很不討喜,所以中盤商完全不願意收購。我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自己開著貨車到台北參展。同時問我太太是否有私房錢,萬一沒賣掉這批貨,打算回程時將金針倒在蘇花公路下,把私房錢拿出充數,這樣回去後才不會被人笑。

我太太那時殺了三隻自己養的土雞北上,想在展覽時加入金針煮湯給客人品嚐。沒想到大受歡迎,最後還得用肉絲或薑絲煮金針。當客人喝到如此美味又養生的金針湯後,都很願意購買我們的產品。之後,因緣際會認識一位教授,想要幫我們的無硫金針申請專利,但若是申請專利,不就斷了其他金針農友的路,想想後還是放棄。最後教授介紹我們給主婦聯盟,也讓無硫金針有了固定的銷售點。

儘管我的無硫金針都直接銷售到有機商店,但初期很不穩固,貨款常會收不到,加上採收金針時常會遇到工人不夠。我驚覺不能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逐漸將重心轉移到種茶 。

不過在轉型時也經歷過一段掙扎。當初開始種茶,父母建議先種一兩棵試試,我就買了五、六千顆茶苗;父母說先試種一分地,我就種了一甲地。然後又花了好幾百萬興建茶葉工廠。為了照顧茶葉,把自己兩公頃的金針土地便宜租給別人,讓父母很不諒解。最後父親還是妥協了,放手讓我做茶。

製茶初期,我一有空就跑茶葉改良場,四處去上課。茶做好後,就自己開車到西部賣, 辛苦一段時間後才打破「花蓮的茶是吃海水,喝起來是鹹口味」的刻板印象。好不容易打出知名度,茶葉價格又沒有以前來的好。

鑒於以往經驗,我又開始轉型,除了製做傳統的清心烏龍茶外,又增加蜜香烏龍和蜜香紅茶,並且種植有機甘蔗和辦一些農業體驗活動。

現在常有客人前來體驗農事兼用餐,為了不讓菜色過於單調,我太太會用現有的時令菜裹上麵衣下油鍋炸。有些野菜味道比較苦,客人吃到時,我們就戲稱是「苦盡甘來」,反而有另一種驚喜。他們後來就幫這道菜取名叫「聚寶盆」。此外,上了年紀的我們,醫生建議飲食要少鹽少油,再加上天氣熱沒什麼胃口,於是我太太就以天然的果汁當佐料,用來涼拌金針,變換出帶點酸甜清爽的口味。

都市來的朋友很喜歡參觀農家廚房。有位教授太太看到我炸食物是用調和油,她建議我們用苦茶油、葵花籽這種單一品種油比較健康。這樣的互動下,認識客人就像交朋友一樣,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些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機緣。▍





口述=黃明傼、林秀桃
吟軒茶坊主人,主要種植高山茶、金針、高山油菊等,並自製無硫金針,目前每週在花蓮好事集擺攤。

撰文.攝影=牟秀英









┈┈┈┈┈┈┈┈┈┈┈┈┈┈┈┈┈┈┈┈┈┈┈

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這個季節長什麼野菜就摘回來吃

物競天擇後的健康魚蝦化為料理

休學去務農種出 Q 彈的稻米

白胖彎的綠竹筍最為脆甜多汁

假日農友收集在地蔬果變身法國菜

不夠鮮艷的無硫金針是赤科山上的好味

藝術家農夫種的有機木瓜

┈┈┈┈┈┈┈┈┈┈┈┈┈┈┈┈┈┈┈┈┈┈┈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