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珍】不是跳舞 我是用舞蹈表現生命

聊聊天 臺灣編舞家談舞者的專業養成

 

  駱亭伶
  韓承燁、金成財

場地提供  景美人權園區

 

林麗珍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編舞與造型視覺設計。1995年創辦無垢舞蹈劇場,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以《醮》、《花神祭》與《觀》三個作品開創「儀式性劇場」格局,深沉空緩的美學形式,被歐洲ARTE藝術電視臺譽為「當代八大編舞家」,許多人因紀錄片《行者》而認識無垢。舞蹈之外,亦熱愛繪畫、服裝設計、品茶,家裡養了兩隻名喚「弟弟」、「妹妹」的貓咪。

IMG_2265

 

小日子(簡稱問):林老師常說無垢的舞者很不容易,要把生活需求減到最低,覺得當一個舞者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林麗珍(簡稱林):明璟很棒,她剛進來也不是這樣,但是她願意調整,跳這支舞是很累的。她很專注、很乾淨,否則不能跳白鳥這個角色,會有很多亂七八糟的線條,她來無垢是一骨子往裡面走,都來了快15年,傑文、啟順、芊懿也是一樣,練舞的人比較單純。

我常說做劇場不能佔便宜,不能吝嗇,花比別人多的心血人家都未必認可,何況沒有呢?教態度比什麼都辛苦。本來舞者和創作者就是一體兩面,沒有信任的話,很難。大概五年前吧,有一次我和明璟說,妳頭髮不要剪,留下來,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她就可以一直留。有些人並不是這樣。

傑文個性寬廣,而且有領導、溝通的才能,以後劇團的事情會倚重他。啟舜很棒,他在無垢練了十幾年的功,跳了很多重要的角色,去年他把《花神祭》的冬枯很專心地舞完,身體的底子都打得很好。幾個孩子都很不錯,共通性都很溫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企圖心,才可能進到劇場。但是每個人拿到角色都要很感激,天時地利人和,那麼多人一起打造舞臺,把你推上去,要把握機緣,不能自滿。

當一個舞者基本身體要練好,還要恆心、毅力,半途而廢的話也沒辦法。這些之外,感知能力要夠敏銳,這要經過訓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覺要很細微地打開,當你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詮釋的深度一定不同。

另外就是身體肌理的調整,無垢很重視這一 塊,假使身體肌理沒有調整好,做出去的動作也不好看。跳舞常常不是靠臉部的表情,而是身體的肌肉紋理。像芊懿跳白鳥時,背部的紋理很漂亮,看不到她的正面,但是看到身體的紋理線條,就會感到心滿意足。

問:舞者要如何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

林:除了身體的紋理,悟性也很重要,看事情要廣,其實美學都在大自然裡。
我從小喜歡畫畫,畫畫基本要有觀察力,除了眼睛看 到之外,手還要動,像寫作也是要經過腦部 的邏輯思考,要有控制力。所有的藝術都是 相通的,舞者有了感知能力,身體開始工 作,如何轉化為現實的表現,必須透過理性 的整合,邏輯思考能力要很強,要有專業上 的訓練,否則感性很多人都有,沒有專業訓練還是做不到。

專業的訓練加上感性,是有層次的,我年輕 時能夠描寫的只到一個程度,走到今天是因 為我的時間夠長,沒有放棄,才能轉化出 來。如果在 40 歲時我就被打敗、放棄了, 現 在 絕 對 不 會 有 《 醮 》、《 花 神 祭 》、《 觀 》 與《潮》出現,這是時間的堆疊,最後還是要等。就像種子播下去,發芽,不知道長成大 樹會變成什麼樣子。

臺灣的劇場有種迷思,不斷要做新的東西, 要做新的東西很好,但是要找出跟原來東西 的整合性,自然就會長出新的養分,這才叫 創新。並不是拿別人的東西來用,或是今天吃中餐,後天吃西餐,說這叫改變,那跟自己的關係不大。而是吃了中餐、西餐在自己裡面產生化學變化,從裡面去創造出來。

一個製作沒有跳到一百場到三百場,等於沒跳,舞者要不斷地跳,才能夠跳進去。百老匯可以一個節目一直演,無垢這個團只剩下 一支舞都沒關係,而不是跳過很多舞,但大 家想不起來曾跳過什麼。無垢所有的基礎訓練就是找根,基礎訓練就 是根部的訓練,「定、靜、鬆、沉、緩、勁」, 必然也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如果感覺到自己 很急躁焦慮,就慢下來讓自己思考問題,基 本上定跟靜就有了。先放鬆,在想的時候沉 下來,就會緩緩整理出脈絡。如果沒有經歷 這個過程,就會一直膠著在裡面。

身體跳舞也是,不能一直想著要做那個動作,一個動作是經過十個動作整合出來的。 所以一個好的舞者是要非常有耐性的,意志 力、思考力、判斷力,這才能促成真正的專 業能力,我所謂的專業能力就是指這個。

其實無垢最重要的是這群孩子要繼續下去, 一個舞團最難的是歷史,時間要夠,這些舞 者 hold 住,慢慢成長,有新血進來,才能傳 承。訓練一個舞者至少要 30 年,前面十年 完成技巧,但要跳到大角色,要經過 20 年, 才能詮釋得非常好,而且要不斷地修正到最 後一天都不會停止,最怕是把一支舞給跳糊 了。如果帶著一種隨便的態度,以為我知道了,那你其實完全都不知道。●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