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顏毓瑩、黃敏潔
圖片提供=桃園縣桃籽園文化協會
顏毓瑩
從小喜歡在屋頂上幻想的女孩,想當個藝術家。長大後努力實踐夢想。學設計、拍紀錄片,大學畢業後開始保存龜山眷村,後來成立眷村故事館。現在畫畫、做教育、做文化保存。
黃敏潔
從沒想過跟眷村扯上關係,回到家鄉後希望為桃園的文化資產做些什麼,於是開始跟眷村有了密切的接觸。

眷村這個熟悉的名詞,是民國三十八年前後,台灣來了一批的新移民,許多人口中的「外省人」,來到了台灣,起造了大家知道的「眷村」,許多人赤手空拳的來到台灣,像極了當時唐山過台灣,閩南人來到台灣的羅漢腳,帶來了你熟悉的豆漿、燒餅、油條、包子、饅頭和牛肉麵,書法、國畫和平劇。這些在現在看似稀鬆平常的食物及娛樂都是當時的移民所帶進來的,也讓台灣形成如此多元的文化,而這些多元文化在「眷村」裡即可一覽無遺。
那你記憶中的眷村過年是怎麼樣呢?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吃餃子、放鞭炮、玩骰子壓壓樂、四處拜年⋯⋯。在眷村有著大江南北的人一同生活在這裡,遇到村子裡的朱媽媽說,過年前,大家會在一起醃製湖南臘肉,天氣好時拿到南崁溪邊去曬日光浴,小孩就在一旁邊玩顧著臘肉,以防貓咪或小朋友偷吃。臘肉的日光浴結束時,大家會將臘肉集結起來,吊在倒放的竹簍裡,用稻穀、甘蔗皮和木炭用微微的火在河邊燻個兩三天,接著在將燻好的肉分送給親朋好友。這是湖南人,因為大家生活在一起江西人、江蘇人也跟著一起做臘肉。
而夏媽媽說過年一定吃「慈菇雞」,江蘇人的夏伯伯,離開家鄉後特別想念家鄉的味道,江蘇水八仙之一的慈菇,就是夏伯伯想念家鄉的味道,在過年時夏伯伯總會跟夏媽媽說家鄉的菜,於是夏媽媽就慢慢摸索,而「慈菇雞」就是這樣來的,夏媽媽也常說夏伯伯就是出一張嘴。
山東的董伯伯則在除夕前會做十個好大的餑餑(其實就是饅頭),五個光面五個放上棗子,棗餑餑會在餑餑的四面及頂上放上剪成一塊塊的紅棗,這些餑餑則是除夕夜到過年時祭拜祖先用的。除夕當天天黑後會放鞭炮迎祖先回來過年吃年夜飯,飯後全家會聚一起包餃子(元寶),餃子裡頭會有八個包錢、八個包糖、八個包栗子、八個包紅棗,過了12點放完鞭炮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董媽媽便開始煮餃子拜祖先,向祖先們問新年好後,大夥才可以吃餃子,此刻為「舊歲」與「新年」的交替,有「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為餃諧音,吃餃子也象徵著「辭舊迎新」,大家也會希望吃到包著特殊餡料的餃子,這樣也象徵新的一年會有好運。
在眷村大家也會不約而同的在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和左右鄰居相互道恭禧,小孩子們會肆無忌憚的放鞭炮兩邊對決。村子裡頭的自治會也會在大年初一舉辦團拜,有時還會有新春摸彩!此外朱媽媽最記得從前龜山的陸光三村過年時,會有下湖部隊的人來村子裡,一條一條巷子繞來繞去的舞龍舞獅,村子的孩子聽到聲音看到獅隊,總會在隊伍的後面跟著。記得有一年過年在吃飯時間卻找不到孩子,後來朱伯伯就騎著摩托車延著鑼鼓聲找,原來孩子們跟著舞龍舞獅隊一路從陸光三村跟著到龜山鄉的下湖部隊去了(有三、四公里遠呢)。
也因為有民國三十八年這批移民將中國大陸及台灣各地的人集結在村子中,有著相當多元的族群,所以在這裡有大江南北的不同飲食、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習俗,可以過不同地區的新年,吃著不同的味道,有著多元文化地方。這裡是哪,這裡是「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