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耳聽浪用藤編茅草蓋獵祭屋

一種旅行方式      東海岸部落工作假期

撰文.攝影=鄭雅文
文字工作者,大學就讀資訊傳播系,寫新聞、訪人物,前陣子到捷克當志工參與老酒廠修建,著迷於老事物新生命,以及任何形式的美好生活。

山林環繞的獵祭屋,位處部落聖山都蘭山。
山林環繞的獵祭屋,位處部落聖山都蘭山。

深夜裡,海潮聲拍打都蘭村落,伴隨著呼吸的節奏,緩慢地鼓動著。從臺東火車站出發,臨海的都蘭,距離市區並不遠。這裡是東海岸南部最大的聚落,以阿美族為主要住民,對於外地人而言,有著神秘的色彩,自然的風,吉他與歌聲,一個人間淨土。

這趟旅行的目的,是為了工作。聽起來好像有些奇怪,工作乏了,不正需要一趟旅行放空,為什麼要把自己丟到另個工作中?更讓人感到訝異的是,許多志工已不是第一次參與「東海岸部落工作假期」,這是一種新型態的旅行方式,人們投身部落中進行文化復興工作。

13個梯次的工作假期,有些志工甚至參與了89次以上,各個眉飛色舞地分享經驗,彎身走進南竹湖部落裡的秘境水域、在比西里岸製作巨型漂流木羊,這趟「工作假期」的魅力難以計量,不走觀光客行程,真正貼近部落居民的生活,吃道地清爽的原住民料理、學習部落傳統工藝、走入只有部落居民才知道的神秘小徑。

此次的旅程為期四天,主要任務為在都蘭山區修繕獵祭屋,原住民在冬季狩獵時,會選擇山腰間的一塊地蓋獵祭屋,作為祭祀、休息、放置獵祭品的地方,而經歷日治時代、國民政府,獵祭文化已漸漸消失在都蘭人的生活中,我們運用竹子、茅草、藤編等自然素材建造屋舍,藉由修繕獵祭屋的方式,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天還沒亮,一群人就早起出門,搭著卡車,山與海風吹拂,大家窩在一起,搖搖晃晃地上山,恍惚間還以為自己置身於公路電影中的場景。到了山腰間的獵祭屋基地,另一邊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開工前,部落青年奇哥面對聖山的方向進行儀式,而且非得等到全員到齊才能開始,祭祀前也不能進入獵祭屋內,他們認為萬物式,而且非得等到全員到齊才能開始,祭祀前也不能進入獵祭屋內,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海洋、樹木、花草、山林,檳榔就如同香火一般,以米酒灑落土地,這種敬畏大自然的態度,讓人尊敬。

獵祭屋的修復工作由部落青年建築師林一凡設計,主要分為搭建屋頂及建構竹牆,由於原本屋頂的斜度過於平緩,茅草被浸濕損壞,失去防水功能,因此建築師增加屋頂的斜度,讓雨水能夠更順利滑落,並以部落耆老代代相傳的綁繩技法,編織竹牆,從沒蓋過房子的志工們,跟著部落青年、耆老,從鋸竹子、鋪茅草、編織藤條一步步學著如何蓋傳統獵祭屋,在過程中,耆老一邊指導我們,一邊回憶「我們以前就住在這種房子裡,屋頂上鋪著厚厚的茅草,要是壞了,就再往上補,你看都蘭的風這麼大,如果覺得冷了,就在土地拿把泥土,覆蓋在竹牆上,冬暖夏涼呀,就算有天壞了,這些東西也都回歸自然,是很好的屋子。」沒有既定的規則、理論,和部落耆老第一線接觸,聆聽古老的智慧與故事。

工作之餘,我們也跟著部落青年走入阿美族的傳統領域──都蘭鼻,相傳阿美族的祖先由此登路上岸,因而被視為祖靈聖地,是 一般遊客較少進入的區域,沿途芒草隨風飄 揚,我們越過陣陣芒草浪,來到這塊神聖的 領域。海象平靜時,族人們會潛入海裡捕魚 「海洋就是我們的冰箱。」部落青年開心的 說著,我們一夥人圍在海邊,撿拾漂流木, 燃起火堆聽著他們的故事,對部落的人而 言,每當感到失落、悲傷,望著這片海洋, 總能帶來寧靜與慰藉。

他們選擇留在故鄉,努力地向耆老們學習傳 統技藝,捕魚、狩獵、編織,不斷的為這塊 村落努力著,薪傳舞團的小花、行動美髮 師阿香、都蘭小當家吳寧、部落青年導覽古 將、都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鄭智文⋯⋯, 因為熱愛這片土地,所以用心經營,都蘭, 最美的風景是人。

旅程中,沐雅舍的MUYA媽媽把你當成自家人照顧、自己扛著稻草蓋屋頂、向沈太木耆老學習珍貴的樹皮工藝、夜裡圍著火堆彈吉 他,那條橫亙在遊客與部落間的距離似乎消 失了,離開之後,你還會記得,自己在獵祭 屋的牆面、屋頂,打上了無數個繩結。▍

東海岸部落工作假期

www.jacreative.com.tw/eastcwh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