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除層層疊疊的蠟
染出自己的顏色
一種工藝技法 為皮革挑選蠟染顏色

剝去蠟才能看見最終的模樣
在工藝裡,蠟染是常見的染色技法,經常應用在不同的材質上。此次來到工作坊學習皮革蠟染,運用蠟阻隔的特性,能在染色後,自由選擇要留下來的部分。就像人生的每一步,也是在捨棄與保留中完成。
搭配上皮革隨著時間顏色漸深的特性,蠟染出來的皮件有著獨一無二的含義,如同相片般凝結捕捉當下的想像,是藉由自我意志與歲月的鑿痕共組的模樣。
過去對於皮革手作課的印象,多是利用不同大小的皮革,以各式拼接、縫法做成不同物件。因此當看到有工作坊以蠟染方式在皮革上著墨時,格外地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技藝,又怎麼能讓皮革從原本的咖啡色,變成另一種樣子?
順著一股求知慾,我來到工作坊體驗的大桌前。面前擺著兩塊杯墊大小的皮革,這是待會兒要上色的畫布。一旁擺著煮粥似的鍋子,當溫度到達 80 度時開始煮蠟。在一切開始之前,要先替皮革噴上水,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一滴蠟壞了整塊皮革。
當皮革吸飽了水,顏色由淺轉深,便能開始挑選顏料和刷具。圓頭、扁頭,大小各異的毛筆,甚至是牙刷也行。如果想要畫出一片星空,就將兩支刷具十字交疊,把蠟敲滴在皮革上頭;或是用冰塊使蠟產生裂痕,再將顏色覆蓋上去,所產生的冰裂紋將是獨一無二的記號。就這樣憑著感覺,天馬行空地反覆地上蠟、染色,疊加好幾次後,把皮革泡進水裡,小心翼翼地把蠟全部脫去,所呈現的才是最終的樣貌。
後來才得知,蠟染是工藝中常見的染色工法,經常應用在不同的材質上。若以皮革作為染色對象,只能選用未處理過的植物鞣(註)。一般的蠟染教學多是將圖樣畫好之後,再透過蠟染的方式上色。不過這次的工作坊反倒是回歸蠟染的本質:塗上蠟的地方就會被保留,其他的區塊可以再染色。
皮革柔軟又堅韌的特性,使得皮件不會因為歲月推移而毀損。但使用久了,多少會因手上的油脂而氧化,顏色慢慢地加深。而這次透過蠟染覆蓋上去的,則是利用自己獨一無二的指紋與溫度,一輩子也不會洗去。
蠟染的過程,很像一個人的成長。皮革最原始的顏色,就像人一出生所擁有的特質。黑髮或金髮、藍眼珠或綠眼珠,可以選擇是否用蠟覆蓋保留。隨著歲月增長,每個階段都會學習到不同的新事物,在自己身上染上新的顏色。也許在過程中,捧在手上的皮革看起來毫不顯眼,但洗去蠟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美,竟超乎預期。
即便大家都不看好,只要堅持自己的選擇,終有將蠟脫去的一刻。●
註:植物鞣是指從植物的樹葉或果實中萃取植物丹寧酸,製作的過程再以天然配方調和上色,經過三至五次的反覆手工上色和風乾,使皮色更為牢固。
文、攝 史比野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