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雲林毛巾小鎮 看自創武術舞蹈

一個活動 在地文化與表演的結合

撰文=徐寶

高中念的是最不切實際的表演科系,大學念的是最沒有前景的電影科系, 人生都在做不切實際的事,至今仍活得好好的。

攝影=順

 

雲林縣虎尾鎮埒內里,「埒」國語讀ㄌㄜ‵,意為矮牆、界限,每當溪水 暴漲,多釀成水災,里民為了防止水患,住在築道的土牆內,故稱「埒 內」。社區位置座落在新虎尾溪南畔的平原上,是個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 純樸農村社區。

埒內社區的特色是武術,社區內的振興武術館,平時訓練團員們舞獅、鍛 鍊武術。早期鄉下的警備網絡尚未縝密健全前,要抵抗土匪侵襲,是靠練 武術的人去擋徒匪,保護村莊里民的安全。埒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聰 發說,練武的人有一個規矩,不能以大欺小、以強欺弱,是要主持公義, 保護弱小。

埒內社區還有一個特色是它的毛巾工廠。村 裡的人在毛巾工廠當學徒,漸漸地各家師傅 獨立出來,自行設廠創業。增加了很多當地 的工作機會。經一段時日後,埒內里的毛巾 製造業已名播全國。林聰發就是跟著工廠長 大的,十幾歲跟著媽媽一起去工廠上班,到 現在工廠的歷史有七、八十年,每個里民對 轉為觀光工廠的毛巾工廠依附著深厚的情感,還會有志工媽媽的解說員,主動為觀光 客解說工廠的歷史。

由於當地武術的背景和毛巾工廠的特色,埒 內社區最近在進行一支融合武術和毛巾的舞蹈,由雲林縣政府聘請舞蹈家彭筱茵帶領活 動。彭筱茵親自去工廠挑毛巾,挑選適合的材質。毛巾上縫製龍的圖騰,龍的意象來自 埒內里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三國名將趙子 龍,也因為埒內庄內大路有很多大彎,而每 一個彎都歧出二條小路,彷彿龍爪。就這樣龍的標誌成了當地最好的精神代表。

埒內社區的媽媽們原本就有練花槍的功夫底 子,這大大顛覆了彭筱茵對社區媽媽們的想 法。在了解相關歷史後,老師認為花槍一定 要留下來。中國舞蹈裡也有花槍,以舞蹈融合武術的元素,把武術美化、舞台化的起源其實更早。中國舞蹈裡常常使用布料做為表 演道具,比方說水袖、彩帶。不僅如此,武術裡面其實也有毛巾的打法,用一塊布沾水,裹住拳頭,然後打出去。武術跟舞蹈的 關係,其實是密不可分的。

教學過程中,彭筱茵利用互動的肢體遊戲, 開發居民們身體各種不同的可能,媽媽們一 開始很緊張,有些動作會做的有點生硬,因 為武術比較講求殺氣,威風凜凜,加入繞的 動作還需要適應,這時候就要慢慢的軟化, 比方說,舞蹈裡面有一個繞八字的動作,除 了要吻合動線,還要姿勢的配合,媽媽們一 開始光手的步驟就搞不定了,但是找到氣流 的感覺之後,慢慢的練順,就可以把身體的流動加入。這麼一來,原本的殺氣,後來柔 軟許多,舞蹈的線條也跟著跑出來。剛跟柔就此並濟了。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楊仙妃副處長在看到計畫執行後,對於埒內社區媽媽們開放的心態與熱情的學習感受到了文化的延續性,自發性 這件事這就是很好的身教、言教。高度參與 新事物的埒內社區從既有的東西上做轉化, 用舞蹈的方式來結合居民既有的活動,慢慢 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在地的文化和產業做 結合對話,從既有的傳統毛巾產業,不斷在 做創意的組合、表演跟動態結合。毛巾不是只有靜態地被陳列,產業做為表演藝術,呈 現文化氣息的富有狀態。▍

標籤:Tags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