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市民慢得有默契 有條有理

 

Cover story 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

口述=陳維剛
中原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的山姆,擅長將藝術融入生活空間,現階段轉換於空間設計與藝術創作工作中,延伸無限創意觀點。

撰文=曾威廉
攝影=PJ Wang

 

DSC_0831-12 (1)

說也奇妙,很容易就對這塊地方形成依賴,對於一個從事創意工作、靠美感過活的人,臺南是很有黏著度的城市。不知不覺就習慣這裡的溫度,人們說話語調和食物氣味,或是一通母親打來的電話,叮嚀衣服要穿暖,種種事物堆疊出如此厚實的溫度,教人很難走得開。

空間規劃是我的工作,幾乎等同於所有生活,沒有所謂的比例關係,兩者都能帶來樂趣與成就感。說起來我自己的步調算是快速的,活在這座慢城恰好可以緩衝,並提醒自己有時候得停下來好好思考,說穿了人是必須要去適應這個城,才能貼近土地,得到所需的生活養分。

以建築、空間設計的角度去看這座古城,會發現臺南會有很多圓環,每個環所延伸出的道路,都是放射狀的,形成建築學上所說的「畸零地」,而這些不規則的畸零地總緊挾著巷弄與道路,無形間將人的居住距離拉近。所以走一趟市區,會發現有很多彎曲小巷,這裡頭往往藏著歷經百年的道地臺南味,等著被發現。

古城臺南就像是紐約蘇活區或是巴黎的瑪黑區,同樣以歷史為根基,作為城市發展的關鍵條件,舊城區相對的物價、房價會比新興市鎮低廉,這會是一種對於年輕藝術家、創作者的莫大引力。又加上此地的居住文化一向尊重小眾,對於罕見的個體戶態度反倒是開放。在寧靜的巷弄間出現新住民,鄰居們第一時間會上前打招呼、問候,甚至在生活上試著給予幫助,這是住在其他地方所感受不到的,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建立起友善關係。對於心門習慣緊閉都市人,大可以在這座城打開自己,感染最道地、最溫情的人情味。

 

關於藝文聚落的形成,這其實很好推理,藝術文 化本身就不是在緊繃環境下強推產生的,創作是 需要好好地思索、沉澱,擁有自省的時間、空間 是重要的。緩衝這件事我想就是南移的默契,這 幾年的確有不少個人工作室、文化創意工作者前 來,拜網路跟交通運輸所賜,以接案維生的自由 工作者根本不必在乎駐點,於是無雜質又無害的 環境,吸引這些人到此放心創作。

從小我住在靠近安平的地方,家族三代同住於此,長大後也曾到其他城市求學、生活,而選擇回來留在原鄉發展,經歷這十年之間臺南的轉變。對於近年媒體炒熱臺南觀光,甚至鼓勵 移民,我看法是觀光客與在地人彼此間需要一 種互相尊重的默契,新、舊文化的交互作用結 果,就是會讓人重組價值觀,最後總會摸索出 自己想要的生活模樣。舊城老屋也許是表象的 魅力,但真正有趣的是這整座城市的市民慢得 有默契,慢得也有條有理,如同刻劃在磚牆與古老階梯上的風華,是歷經數百年的沉澱,要快也快不得。

我很常在想,會不會有天也要離開這個城市,不過到現在的答案都是不會的。反倒是以游牧民族的姿態,繼續接案,看接下來的案子是在哪個城市發生,就移動到此短期居住,與當地工匠一起工作,擷取不同生活經驗後,再回到這個我口中的家,等待著下一次出發。

標籤:Tags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