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膠卷時代
跳動字幕趣味不再
一種影像 珍藏台灣電影歷史重要轉折
2012 年,台灣膠卷電影正式走入歷史。當時,我倆都在福相影業公司工作,在結束之日來臨前,意識到台灣電影產業面臨大轉變,應該即時將膠卷時代的種種面向趕緊記錄下來,因此展開兩年多的《再見了,菲林》拍攝與後製計畫。
拍攝過程中,經常會遇上其實已經失業的幕後人員,有時候他們開計程車來見我們,聊起過往一路從學徒開始入行、認真工作點滴,言談間難免不勝唏噓。他們在工作位置上守到最後一刻,然而缺乏所謂的後製工會組織保障,無法像國道收費員還有人協助轉職。這些人都很敬業,知道自己就是要規規矩矩、學習服從,自覺很光榮能加入這一行,只是數位時代洪流逼著他們無法繼續。
不過,他們也認命接受,過去手工膠卷時代,這些人獨創一身功夫,卻苦無再施展機會。而這也是我們拍攝這部片最主要目的,希望能留下這一批人身影,向已在這一行耕耘 20 年,甚至 40 年的幕後工作者致敬。
習慣數位拍攝及後製的新一代,按一、兩個鈕便能輕鬆製造出想要效果,甚至能無數次回復、修改,已經很難想像傳統膠卷時期,如何透過細緻巧思克服技術困難。我們透過訪問,有幸聽到當年台北影業、中影與福相等幕後人員功夫「祕笈」,了解藉由手工,竟能製造出不輸當代恐怖片、武俠片的聲光效果,可說大開眼界,但也不禁感嘆,如今數位時代操作過於便利,反而讓人忽略紮好基本功。
膠卷的獨特魅力,來自於傳統底片,能呈現出比數位影像更多層次的黑白之間色調。不僅在美學上更為講究,受到底片與拍攝器具取得不易和成本昂貴影響,傳統影人的訓練與思考須更為縝密,一位導演的養成經過重重卡關,無論是場記、燈光、攝影師、編劇等均多少磨練過。導演李行便說,再拍片還是會想用底片;音效師杜篤之與侯孝賢導演合作,通常只拍一次,因此都是戰戰兢兢。
從 19 年前引入法國雷射字幕機的福相,自然也被收錄在影片中。回溯業務興盛時期,四台字幕機不曾停歇,工作人員甚至好幾天無法「出關」,各家電影公司均派人在外駐守,一方面保密防諜,另方面則是緊押進度,緊張氣氛難以想像。倘若字幕誤植、或者因為沖片不平整,造成主角臉上有字、字幕跳動,我們這些人可得皮繃緊啦,第一時間就得親赴道歉,否則後果無法預測。
《再見了,菲林》費盡心思,蒐羅幾乎絕版的戒嚴時期國歌,滿足懷念過去「起立,唱國歌。」場景的影迷們。而這一部代表台灣電影重要歷史轉折的紀錄片,收藏包括跑片人、砍片人等包羅萬象,並搭配跨時代影人訪談,提供給對電影產業充滿好奇的朋友觀看。▍
《再見了,菲林!》
預告片欣賞:youtu.be/PCW6Xbqch3Q
10 分鐘短片將在「2014 CNEX 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播放
活動期間:2014.9.25-2014.10.5
活動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口述 張逸方、謝宜珊
文 葉思吟
影 葉思吟、謝宜珊
張逸方、謝宜珊 《再見了,菲林》共同導演,均為福相影業成員,為讓紀錄片呈現專業又好看,去年兩人一起考上台藝大電影研究所,期待在理論與時代背景上有更深刻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