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飯求單純 就吃食物的原味吧

Cover Story    Dining at Home

 

撰文・攝影=瞿筱葳
出生台北,現為影像工作者。曾任職環保團體、媒體,參與多部國際頻道紀錄片製作,著有《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 奶奶的11道菜》。

 

56

 

以往一兩天做一頓飯是常事,近來日子有了改變,得天天煮。原來是C先生戶外運動受了傷,背後讓醫生劃開一大刀,修理了脊柱一番。於是我一日煮三頓,餐餐顧營養, 還需有變化。C先生何人也? 是我閒不住的尪婿,上山下水各處走,如今生了意外住院滿月要返家修養。作為妻子的我,暫且擱下所有累務,拾起鍋鏟投身全日煮婦的行列。

平時兩人煮食只是青菜豆腐兩三菜,不然來盤炒麵就打發了,現在不同了,癒後吃食成了生活中最緊要的一件大事。我們大包小包由醫院回到家中,像由戰場撤回後方的小隊,重新埋鍋造飯。一軍旅,祇二人,吃飯從來沒有那麼重要過。定心打量,首要得勘查地形,制定目標。我風風火火的表列了食物分類,爬大山出隊一般,要C先生列出分類菜單。湯水類、蛋白質一類、青蔬水果各一類。

開始幾日像打仗,因為腦手不協調而駑鈍卡彈,像使用新軟體總找不到快速鍵。直到身體熟悉了所有物品的方位,便找到節奏。有了節奏,念頭就清楚了:哪需要緊張啊,不就是回家吃飯嘛。

回家吃飯,何不化繁為簡。決定不外食,也就貪求單純二字。在家庭廚房與(本人)廚藝的限制下,那吃食物的原味囉。

這年頭,要找原味又安心的食物,需要功夫。探貨買菜是在拼圖,一點一點拼出在家吃飯的點滴滋味。那麼,吃米要跟著朋友團購竹東的經典好米,葡萄揪團與農家直購,青菜則向主婦聯盟訂貨,古早雞就去奶奶以往光臨的傳統市場買吧。要是想吃文蛤,上網訂了隔日送到門口,保證不漂白。或者回到我們另一住所的坪林山居,喚房東殺隻放養土雞,阿伯會順帶塞兩顆南瓜菜瓜、滿滿一瓶自家醃製菜脯。到了假日傍晚,阿伯的兒子還會取來數十條溪魚,是農家子弟徒手抓魚的成果。

就這樣,城市與鄉下的補給充滿了我的冰箱。有較市價稍貴的也有些便宜,斤斤計較,倒也打平。有了食材,接下來就沒那麼難。煮食的地方正是往常與奶奶同住的小廚房,狹小空間要施展身手,唯一撇步大概就是腦袋清楚順序不亂。能與米飯同蒸的菜蒸上了,切些葷素同炒的菜蔬瓜豆,或燙些葉菜澆上些許橄欖油果醋,便很完備。

平日C先生才是家中大廚,我只算是個小廚手。現在要上場撐起場子,總還是煮些奶奶味道家常料理。熬湯最可靠,全日在家的時候,剛吃完早餐就可以準備來燉湯了,燉了兩三個小時的一鍋湯氣味瀰漫屋內,兩人開伙的氣氛會頓時扭轉,提升至家庭節慶感。以湯為圓心,配上兩個菜、兩碗米飯,也就畫出了一頓好食。剛好有朋友來訪便飯就更歡欣了,這是共飲一鍋家常湯的緣分。

要是睡覺晚起,又懶得料理,市場的米粉湯小攤竟是最常光顧的外食據點了。一吃十年,老闆娘都認得我們了卻不特別寒暄,每次都像第一次的淡然默契,對於我這種底子裡怕生的人,特別有安全感。小碗米粉湯,現切小菜,吃一頓台式的早午餐。像是回到老家,單純以食物陪伴身心,不多講些什麼,又保持一點距離的,日常自在。吃飽了,散散步,就能再生力氣回到生活看待世事變化。▍

 

581

家常食譜

豬腳黃豆湯
│黃豆泡水備用。
││豬腳汆燙後洗淨,與黃豆、薑片另起新鍋大火煮開後小火慢燉,直至豬腳軟爛。加鹽調味。

麻婆豆腐
│ 絞肉適量。用醬油米酒胡椒醃10 分鐘。
││起油鍋,加入薑末、蒜末、花椒、辣椒爆香,投入絞肉炒熟炒乾。
│││放入豆腐,加入高湯,以醬油、糖調味,依個人喜好決定是否勾芡。

冬瓜蛤蜊
│薑絲冬瓜投入油鍋中火炒勻出水些許。
││新鮮蛤蜊入鍋均勻受熱,炒至全部熟透開殼。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