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便捷的背後
埋藏地底的生命之歌
一部紀錄片 《尋找捷運潛水夫》

紀錄片首映會上,當年興建臺北捷運的工人們紛紛前來觀看,結束後我問工人李大哥的感想,他先是沉默,再淡淡地說:「我希望這輩子跟這些人(捷運局和當年的承包商),再也不要有關係⋯⋯」一句話表達了 20 年來所承受的痛苦。
20 年前北捷首次開挖,因不當使用壓氣工法,導致數十名工人罹患潛水夫症。他們在施工期間進出隧道,承受環境壓力的急速變化,如同可樂搖晃後打開瓶蓋,產生氣泡在身體裡移動,堵塞關節、血管,造成病變,外表雖然看不出來,但身體裡卻像有千萬根針在扎。

其中有批來自花東的工人,在工程結束後,便回到家鄉。由於當時資訊傳達不易,第一批工人在臺北進行抗爭時,他們並不知情,陸續加入後,承包商卻刻意將賠償標準提高,只有骨頭發黑的工人,才給予補償,導致這群工人只能任由身體的病痛影響生活和工作,卻哭訴無門。
當時在工委會(註)任職的我,和「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的祕書顧玉玲一同協助抗爭,進而認識了這群來自花蓮的朋友。但 20 年過去,調解仍沒有結論。去年開始,有位工人夥伴情況逐漸惡化,我們試著幫他爭取補助,但礙於效果有限,所以決定把故事做成紀錄片,讓這段過程被更多人看到,而不只是苦等法律判決。
註:工人立法行動會,結合基層工會、行業公會聯合會等組織,是重要的勞工運動力量。

我們開始更深入地調查、了解,但因不曾親身經歷,過往的情景也沒留下影像,要在片中說明他們如何在充滿水氣、高溫高壓的土層環境裡移動,是很不容易的,僅能從工人們所描述的話語來理解現場,並將地下工地隱藏的危險,透過動畫重現。有位工人大哥曾說,當時因不當的氣壓變化影響,一走出隧道就雙腳癱軟,可以想見當時工作環境的艱辛。
然而,最難以承受的,是這些工人所經歷的生命重量。他們不會想自己辛不辛苦,因為無論如何為了家人都得去做,看見每個人歷經滄桑,卻雲淡風輕地道出自己經歷的變故與磨難,我才瞭解什麼叫做生命的皺褶。
我們理所當然地享受建設帶來的便利,但是對建造過程的辛苦,大部分的人都是無知的。我相信這些抗爭能夠給人教育跟力量,透過拍攝影片,記錄這群工人的勞動生命與生活樣貌,將它變成一個教材,避免同樣的災害再次發生。●
2017 勞工影展
時間:即日起至11月5日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中心
FB:2017 勞工影展
口述 郭明珠
文 吳亭諺
攝 張榮隆
郭明珠 紀錄片《尋找捷運潛水夫》導演。大學畢業後就在基層工會工作,投身社會運動 20 年,以影像與文字記錄,為勞工朋友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