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她就在我眼前唱起
〈鑽石與灰燼〉


┃馬世芳┃



1995 年生平第一次自助旅行,在倫敦、巴黎各待了兩個星期,原本也沒特別規劃演唱會行程,卻在倫敦 Shepherd’s Bush Empire 劇院碰上了 Joan Baez 演唱會,在巴黎則碰上了 PJ Harvey 演唱會,暖場團還是 Pulp。PJ Harvey 那場上個月的專欄寫過了,這次說說倫敦的那場 Joan Baez。

Shepherd’s Bush 是 1903 年落成的老劇院,1994 年剛剛重新裝修開張,說不上氣派,但有一種舊時代的體面。票買得晚,只能坐在樓上離舞臺最遠的那一區,幸而那只是個兩千人的場館,看得聽得都清楚。放眼望去,我懷疑自己是全場唯一的亞洲人,而且應該是年紀最輕的觀眾:左右都是兩鬢斑白、衣裝和那個場地同樣體面的前嬉皮,端著一杯黑啤酒,一邊聽,一邊文雅地啜一口。中場休息時間還有服務人員兜售脆皮巧克力雪糕,大家喝完了啤酒,便繼續斯文地啃起雪糕。此情此景和那體面的場地融合得很自然,不禁令我對臺灣劇院、音樂廳嚴禁飲食的規定起了懷疑,於是也買來一杯黑啤。然而酒量太差,才喝半杯就昏了,於是後半場演出那些歌,記憶中是暈乎乎地聽完的。

Baez 也和底下的觀眾一樣不復年輕了 ── 那年她 54 歲,我 24 歲。昔日照片裡飛揚的披肩黑髮,如今是一頭灰銀的短髮。她彈一把木吉他,談談唱唱,氣氛很輕鬆,像老朋友的聚會。嬉皮世代曾經的熱血,已經沈澱成懷念和溫馨。她的歌聲卻依舊清澈高揚,還多了幾分歲月浸染出來的從容。親眼看到她彈著琴唱起〈Diamond and Rust〉,還是不免激動:1975 年,她寫這首百轉千迴的傷逝之歌給分手十年的舊愛 Bob Dylan。最後一句歌詞本來是:



……是的我曾深愛你
若你要給我鑽石和鐵鏽
那些我都已經付出過



過了二十年,情緒漸漸不再那樣濃烈。Baez 那天是這樣唱的:



……若你要給我鑽石和鐵鏽
我會把鑽石拿走!



這輕盈的自嘲,並不影響這首熠熠生光的歌。大家都笑了,眼底閃著淚。許多人大概都想起了六〇年代那些黑白老照片吧:二十出頭的 Joan Baez 和 Bob Dylan 站在舞臺上,合唱著一曲又一曲足以重新定義一整代人思考方式的歌。他倆站在麥克風旁,篤定地望著遠方,那是對世界一無所懼的眼神,彷彿一切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那些歌反映著歷史,也蘊藏了未來。

回程地鐵上,坐我對面的是一位斯文的東方人。仔細一看,他揹著「人間副刊」的紀念書包,那麼他肯定也是臺灣來的了。那人打開書包,內面名牌寫著「郭力昕」三個字。唉呀,原來是他 ── 郭老師當年在《中時晚報》寫專欄,正是彼時臺灣知識圈最時新的 「文化研究」範文,我和朋友都讀的。於是冒昧攀談起來:「您是郭老師?」

他嚇了一跳:「你怎麼知道?」 我指指他的書包:「看到您寫了名字。」

原來他也剛和朋友一塊兒去看了 Joan Baez(所以我並不是全場唯一的亞洲人)。聊到一半,隔壁的英國老太太居然也跟我們說起了中文,而且是老輩人才有的那種典雅口音,原來她二次大戰的時候在中國住過幾年。於是我們幾個剛看完美國民謠歌手演出的臺灣人,就在地鐵上聽英國老太太用中文說起當年在重慶的往事⋯⋯。

多年後,我和郭老師稍微熟一點兒了,才提起那次倫敦地鐵的偶遇。原來那天郭老師身邊的朋友,就是後來變成了師母的「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鍾適芳女士,那天晚上似乎是他們的「第一次約會」。我和適芳多年後變成了很熟的朋友,沒想到早就在倫敦打過照面,只是連彼此的模樣都沒能記住。

那趟旅行,我帶著一部卡式隨身聽,沿途錄些聲音作紀念。記得我錄了火車進站離站、 地鐵反覆叨唸口音古怪的「Mind the Gap (小心月台間隙)」廣播、公園裡「叩叩叩」的啄木鳥、還有一段 Joan Baez 演唱會眾人合唱名曲〈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的實況。那應該算是我生平第一次自製的「靴子腿」吧(bootleg,樂迷私自流傳的地下錄音),回來一聽,音質很差,而且 Joan Baez 的歌聲都被我自己忘情的唱和給蓋掉了。▍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