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ted Objects】尋回失落的情感物件 用鐵鏽種出屬於你的圍巾

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著汗水

撰文=李書嫻
攝影=劉森湧

%E4%B8%BB%E5%9C%961
左上為鏽染蠶絲烏干紗的作品,右邊的鐵器則蘊藏無數個贈與者的感情。

Q:為什麼會用鐵鏽來染印布料呢?

A:我偶然在課堂上看到日本曾使用鐵鏽染布,日常生活中也觀察到鐵鏽的物件其實很普遍,建築物外牆和水泥地,常有鐵管留下來的鏽蝕鐵痕。但它普遍給人比較負面的觀感,衣物沾到鐵鏽,或是物件生鏽總想除鏽或丟棄,我想把它昇華成一種美感經驗,利用我學習纖維藝術的背景去紀錄它;後來在2012年延伸展出鐵鏽作品「內在物件」,它是我使用過生鏽的縫紉工具,我集合之前經驗和對它捨不得丟的情感,創造了2014年的鐵鏽物件計畫。

Q:可以分享從鐵鏽物件到製成圍巾的過程嗎?

A:我以天然蠶絲、棉、亞麻三種材質選擇圍巾布,透過摺捲讓布的局部壓印在鐵板下,每條布依據材質、鐵鏽蝕部位和氣溫,水痕都不一樣;我每 天都要去噴水保持鐵的潮濕,常戲稱這像種植物, 需要經常翻動澆水,布染好的時候如同收成。我也嘗試加入植物染創作,小時候在霧峰鄉下長大,對植物有些認識,颱風天過後,我常去蒐集路邊七里香、福木、龍眼等一般常見植物,用它們的根或果實染製,結合鏽蝕創作既天然又降低環境的負荷。

 

profile11
圍巾除了鐵鏽染,陳穎亭也在鏽染後覆染福木、五倍子和蘇木等植物。

Q:募集鐵鏽物件來染圍巾時,有發生什麼特殊的經歷嗎?

A:拿來染印的鐵鏽物件五花八門,我曾使用過鋤頭、園藝剪、髮夾等,也透過募集得到南投竹山百年打鐵舖送的割筍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支割筍舊刀已有50年以上歷史,是第三代老闆年輕時的作品,而在染製圍巾上,不同鐵物件也帶來難以預期的鏽染效果,但每個鐵鏽物件對我來說都是個新的挑戰。

 

%E9%85%8D%E5%9C%963 1
陳穎亭把鏽染後的絲巾覆染紫檀、枇杷葉、阿勃勒等植物顏色。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