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在公寓三樓敲打生活的木工空間

工作室日常   Jimmy Wood Studio

 

文 游姿穎
攝 韓承燁

 

Jimmy Lin,料理與木工創作者。白天在餐廳掌廚,晚上在木頭堆裡創作。年輕時做過各種工作,攀岩教練、特技替身,也曾待在攝影工作室裡打雜。退伍後,決定投身餐飲界,開餐廳做料理,五年前開始接觸木工進而喜歡創作生活器具。成立個人工作室「Jimmy Wood Studio」,製作食器、修復家具也量身訂製各式家私物品。

IMG 7133

 

依照約定時間,穿過日式酒店林立的街道,若是看過夜晚臺北的條通商圈,便會對此刻白天的寂靜感到陌生。好奇著一間木工工作室怎會選在燈紅酒綠的老公寓三樓落腳,我找到門牌沿著黃暈燈光拾級而上,總算嗅到了專屬於職人工作室的內斂感性,打開半掩的門扉,這裡就像一座遺世獨立的小世界。

一襲素黑打扮,頭戴毛線帽,髮尾及肩,年輕的工作室主人 Jimmy 瀟灑地從廚房吧檯走來和我打招呼。眼光掃著這偌大的長型公寓,空曠空間擺著幾張桌椅,幾件大型材料、古董家具堆放角落,Jimmy 說之前撿了太多舊家具,這裡還鬧過一陣白蟻災。我右轉往深處走去,眼前豁然開朗,這隱密的一隅就像是歐美自家車庫裡的工作間。

IMG 7118

 

Jimmy 的木工工作室,靠近馬路的一側有著通透明亮的大窗,午後的光線照映在粗獷又溫潤的室內,架上、桌上的工具與設備都按著主人的使用習慣,井然有序的擺放。一側隔架有他蒐集的古董小汽車與玩具,內側的牆面音響,是 Jimmy 老家的舊喇叭改裝,牆角縮著的木椅、木桌和半成品,透露出許多職人的手作痕跡,在室內靜謐流動著。

搬到這裡兩年,工作室的前身是按摩院,即使已拆遷多年,在地板上還看得見一小格一小格隔間的水泥斑痕。做木工難免製造聲響,在臺北很難找到不怕吵的地點,而這裡白天安靜夜晚熱鬧的氛圍,剛好適合Jimmy 的生活作息。白天在餐廳主持料理,晚上則在工作室裡創作,喜歡一個人的安靜,Jimmy 很享受晚上八點到凌晨的時光,先喝一杯手沖咖啡,吃點零食,再清理工作桌面,身心安頓後就能專注和木頭對話。

五年前接觸木工,是因為開了第一家餐廳,為了撙節開支,店內許多裝設都是他到處搬撿舊物而來,年久失修的老件自己修理,餐廳缺了食器也自己刻製,漸漸地身邊朋友也開始請他製作,像是攝影道具、餐廳木櫃、招牌等物件,萌生興趣也慢慢走出風格。

熱愛自然也嚮往自給自足的手工生活,不喜歡機器製作、大量複製的呆 板,Jimmy 喜歡用手慢慢刻鑿、製作物品,他認為手削才能忠實表達內 心想賦予物品的感覺,而這樣的獨特性才是木器的靈魂所在。「木頭有自 己的生命,不管交付給誰,每個人使用方式與用途、擺放地點不同,木 頭就會轉化成不同的樣貌。」他說,作品反映創作者當下的情緒,有時心 浮氣躁,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有微妙的差異。

喜歡手工,雖然製作時間長,卻很適合 Jimmy 慢吞吞的創作性格。稱自 己不是屬於那種靈感豐沛的創作者,必須等情緒到了,靈光一閃,才會 進入狀態。他熱情享受做木工的過程,曾為了製作某項物品而親自去鍛 一把刀,又或者因為找不到合適配件,自己製作鉸鏈與五金,這都是為 了透過創作表達完整的自己。

喜歡做菜,但不那麼喜歡經營,Jimmy 把白天的壓力留到晚上透過木作 一一釋放。他把自己定義成好玩的工人,將情緒、想法和個性投入作品 之中,做一件事的純粹與專注,是他覺得創作最迷人之處。●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