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一個不同的生命
讓愛不流浪


一種返郷生活 為流浪動物發聲


A061




從自身做起關心浪浪的生活

在臺灣,社會中多數人會給予流浪動物關懷與認同,我們為牠們取了個很可愛的名字「浪浪」。然而,並非世界各地的流浪動物均能獲得類似的關愛與同情,或者仍受到不明的歧視對待。

曾在臺灣就學的 Jenny,偕同有志者投入 救援流浪動物行動多年,目前為東馬沙巴首都亞庇市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動保團體—SPCA KK(東馬亞庇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活動組主任。她在回到家鄉生活後, 於亞庇市當地積極推廣,以「認養代替購買」與實施 TNR 節育,持續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展開流浪動物的救援行動。




每一天,當我把車開進停車場,被我收養的四隻貓咪就會聞聲靠近,緊緊跟隨在身邊,發出喵喵叫聲和我撒嬌。

這群曾被拋棄在馬路上的貓咪,經過 SPCA KK(東馬亞庇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成員與我的救援及悉心照顧後,宛如脫胎換骨,毛色光鮮亮麗,模樣靈巧,讓原本害怕靠近的孩童都忍不住想摸摸抱抱,大大改變對流浪動物的觀感。

動物是有靈性的,只要認真和牠們相處後,均會深深認同。而牠們回饋給人類的愛及感動,往往超乎想像。

舉我自己為例,兩年前從街上救回幾隻小黑貓,其中最瘦弱的一隻取名「喵喵」,幼年飽受姐姐欺負,總是躲在角落,直到姐姐被人認養走,喵喵才能自在地到處活動,不過仍是怕生。過陣子,我又帶回兩隻被救來的小貓,身體孱弱狀況不佳,沒想到,平日酷酷的喵喵竟然過來坐在旁邊看顧,連續數天不眠不休,睡覺時還會把腳放在小貓身上,好像貓媽媽呵護孩子,自然流露的母性令人動容。

SPCA KK 協會志工與流浪狗狗相處的故事,也令人稱奇。曾有一隻大黃狗被陌生人士帶走,四天後竟翻山越嶺地回到原棲息地,飼養人在海邊看到牠時,簡直不敢相信,畢竟,東馬沙巴不同於臺灣環境,至今仍想不透大黃狗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類似的感人故事,一時間也說不完。

在沙巴,有不少喜歡動物的人,可是也有很多人對動物抱持著恐懼排斥。追根究柢,就會發現動物流落街頭,甚至偶爾出現攻擊人類行為,根源來自於人類棄養或曾經被人虐待過,因此,我們藉由重新教育、大力宣導節育等措施,期待能有效減輕問題。

投入 SPCA KK 多年,仍常會被問及:「人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哪還有時間精力去救動物?」乍聽下似乎有理,但深入思索後,答案其實很明顯。對於這些與人類緊密共存,卻無法為自己發聲的貓狗朋友,我們有義務為牠們爭取基本生存權,但也必須徹底實施節育,避免後續問題擴大。

回到家鄉沙巴走在這條路上,雖然流浪動物義工來來去去,但總能遇上及時伸出援手的有心人,突破一個個難關。幾年奔走後,我們終於募集到一大片土地,得以安置兩百多隻貓狗,並作為教育推廣基地,完成第一階段任務。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但我們憑著信心,無畏前進。●





口述 Jenny Chung
文、攝 葉思吟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